四川:分级诊疗落地不畏“蜀道难”
19.06.2017 14:47
本文来源: 卫生厅
五个转变带来五个成效
四川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历经从徘徊观望逐渐到统一认识,从政策讨论逐渐到贯彻落实,从大型医院“绕道行”逐渐到聚焦关键,从基层“闲散推”逐渐到履职尽责,从无序单向转诊逐渐到有规双向转诊的五项转变,使分级诊疗推进取得了五方面成效:
一是大型医院“三长一短”逐渐好转,大型医院挂号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缴费报账时间长问题均有相当程度的缓解,每人次诊疗时间更是得到较大幅度增加;二是基层家庭医生制度逐渐建立,截至2016年底,全省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40.16%,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59.88%,全省3200多万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三是县级医院“堡垒作用”逐渐显现,2016年县级医院门急诊服务量、出院服务量分别较分级诊疗实施前4年平均值增加17.06%、14.98%;四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逐渐提升,2015年~2016年,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量年平均增幅为6.36%,较分级诊疗实施前4年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五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逐渐得到遏制,2015年~2016年,全省医院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医药费用年平均增幅分别为4.62%、4.03%,分别较分级诊疗实施前4年的平均增幅分别低5.56、3.94个百分点,较全国近两年平均增幅低了1.70、1.53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医疗总费用中个人支付比首次低于30%,2016年占比降至28.81%左右。2016年新农合基金面临透支风险市(县)降至5个,较去年同期减少5个。
科学研判找症结
认真梳理四川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现状,仍然可以发现存在五大症结。
部分大型医院“肥胖症”仍未扭转。部分大型医院对基层患者、医务人员“双虹吸”现象仍然严重,医院床位规模和诊疗量虽多,但影响力较弱,疑难病症收治比例低,医疗服务流程繁琐、工作负荷重、群众满意度低。
基层机构“矮小症”仍较普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较慢,一些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存在院校教育“空心化”,规范化培训“滞后化”,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化”,终身学习“量小质差”。
医联体建设“紊乱症”仍然存在。一些大型医院“跑马圈地”,小医院“待价而沽”、“一女多嫁”,导致医联体存在着越级建设、多重建设、盲目扩张建设等问题;医联体内部管理不顺、行政管理不力、服务管理不及、质量管理不到;医联体内部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转诊共同体。
优质资源下沉“肠梗阻”症状仍在。受援单位承接对口资源欠管理、弱帮带,对口支援“输血向造血”转变呈现“下端梗阻”;多机构执业存在着政策不明细、工作超负荷、机构不支持的“上端梗阻”,“叫好不叫座”;边远地区虽已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但使用率却很低,存在基层欠主动、上级医院响应慢的“上下梗阻”。
社会办医“肌无力”仍未改变。在审批管理上存在多重许可准入和互为前置的问题;社会办医人才匮乏,专业管理人员老龄化,高端人才引不进,骨干队伍留不住;运行税负重、融资成本高、担保限制多等因素也加大了医院发展的困难;行政监管重依法执业轻质量考核,重事后查处,轻全程监管,重罚款轻指导。
直面问题精准发力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奋力构建符合四川省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
以大医院为突破口,落实“减量提质”,解决医院“舍得放”的问题。增加医务人员收入渠道,并不断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使大型医院医务工作者“减量不减薪”,“增难度提待遇”,切实转变医院发展方式。开展便民门诊病种和人群分析,将慢性病门诊下沉到基层、转移到社区。大力推行日间手术,扩大手术病种目录,完善以病种疑难复杂程度为导向的内部考核评价体系,切实转变收治病种结构。
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落实“基层首诊”,解决基层“接得住”的问题。推动家庭签约医生提质增量、签约服务模式主动连续、签约服务内涵扩增,引导医生干事成才;推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培训规范化、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抓实对口支援、远程医疗、集中诊治,增强基层服务水平;推动医院等级、药品技术、专家预约权利“三下放”,促进基层加快发展。
以规范医联体建设为动力,落实“双向转诊”,解决群众“愿意去”的问题。规范医联体建设,通过构建医联体、县域内医共体、发展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全覆盖等途径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探索医联体内资源共享,形成“患者不动医生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模式;以产权为纽带,实现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逐渐形成医联体内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工协作机制。规范监督考核,重点考核牵头单位资源下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情况,遏制大医院“跑马圈地”、“虹吸”现象。
以优化医保、价格、宣传政策为支撑,引导树立科学就医观念,解决政策“配套弱”的问题。着力提高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价格,探索设立医事服务费、药事服务费,调动医务人员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优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开展现代医学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发布制度,引导群众树立合理就医理念。
以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为抓手,构建多元办医格局,解决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深化审批准入改革,对社会办医实行“宽进严管”,全面破除社会办医“二次审批、循环审批”现象。深化发展扶持改革,鼓励优质公立医疗资源到城市郊区、新区等资源薄弱地区,与社会资本共建独立法人的医疗机构或举办分院。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信用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
本文来源: 卫生厅
19.06.2017 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