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扶贫“金鸡”产下“金蛋蛋”

09.10.2017  08:01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郭成巧(前)正在和工友们一起认真挑拣鸡蛋,这份工作让她全家摆脱了贫困危机。 赵国华摄

第二天就要领到平生第一笔月工资了,有1800元,威县第什营镇头百户村27岁的陈洪立掩饰不住一脸笑意。

9月14日,记者在德青源(威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内的蛋鸡一区入口,隔着门看到陈洪立时,他正在窄窄的巷道内用右手拿着笤帚,仔细地清扫地面上的垃圾细屑,时而用有残疾的左手拢一下簸箕。

陈洪立一家三口,爱人有病只能坐在轮椅上,儿子才4岁,家庭收入仅靠4亩棉花地。“我过去一直想找份活儿干,但因为手不方便一直没成。”陈洪立说。

转机出现在一个多月前,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腾出了一个低技术要求的爱心岗位,在乡镇推荐下,陈洪立经过简单培训后录用上岗了,“一天上班8小时,就是打扫卫生、收拾餐厅和洗衣消毒,我都能轻松干下来。中午管饭能休息,企业和工友也都很照顾我,我们全家都特别高兴!

2015年底,中国蛋鸡产业化龙头企业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威县启动了金鸡扶贫项目,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首个资产收益扶贫试点。

项目简单概括就是5句话:国企融资建厂、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贫困群众分享、集体经济受益。”威县扶贫办主任刘宝华介绍,该县政府流转出农业设施用地,依托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威州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和农发行贷款,共筹资2.5亿元用于金鸡项目建设。德青源公司配套生物资产和流动资金租赁运营15年,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支付租金,扣除还本付息和纳税后全部用于精准扶贫。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变成项目周边固献乡、第什营镇、枣元乡和梨园屯镇4424名贫困农民的股份,每人每年可分红1000元;48个重点贫困村每年可分红10万元,主要用于在村内设立公益岗位。项目分期建成移交,明年满产后年产蛋可达5.5亿枚,将创造出上千个就业岗位。

公司录用的贫困人口近三成。”威县德青源公司人资行政经理刘卫华说。通过门房内的显示屏,能看到蛋库自动输送带旁正在分拣鸡蛋的工人,他指给记者一一介绍,并请出一位年轻干练的女工。

我是去年11月3日进来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的我太难了!”在门房,固献乡沙河辛村的郭成巧告诉记者。她原本有一个小康之家、一对双胞胎儿子,小两口一起操持餐饮店收入不薄。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却几乎摧垮了这个家庭:丈夫伤势严重,疗伤掏空了家底又背上一身债,至今仍瘫痪在床。深受打击的她只能靠低保勉强支撑着家。说到此处,原本平静的郭成巧突然眼圈一红,掩面落泪。

记者连忙道歉,转而问起这份工作累不累。

不累,输送带自动把新下的鸡蛋都送到眼前,我们就是拣出带粪蛋、破损蛋和双黄蛋,往机器里送下托盘。”郭成巧随后认真地说了一连串的“”:“干这活儿经济上比较好,工作环境好,工友关系好,吃的也好,家里好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她微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基本工资加绩效两千多元,有时评上星级员工再加300元,过节有福利,一年下来挣3万元没问题,公司还给上着“五险一金”。下午5时就下班,一月歇4天,家里有事也能顾上,因为离家挺近,“真得感谢公司,感谢乡里优先照顾我进了德青源!

在蛋库门外,一辆长期合作的本地大货车已经装满鸡蛋准备出发。刘卫华说,一车能装25万枚鸡蛋,目前一天两车,当天送到位于廊坊的分厂,经过清洗和打码后进入北京等地的大型商超,从养鸡场到市民的餐桌只需三四天。

从鸡蛋外运到托盘、纸箱生产再到园区绿化,德青源不断在威县衍生出就业岗位。走进毗邻的固献乡沙河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元华告诉记者,村里有30多人在德青源上班,“要不是金鸡项目,我们村不可能去年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河北名村’。

在威县扶贫办的办公室,挂着特制的大幅“威县扶贫攻坚主战场”地图,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主导产业项目一目了然。刘宝华告诉记者,金鸡项目实现了对4个乡镇的贫困人口全覆盖。同时,德青源发起成立的“蛋鸡产业扶贫联盟”帮助全县46个中小蛋鸡养殖户抱团发展,即将开建的饲料厂和肉蛋深加工厂还将有效拉动玉米的种植和蛋鸡产业壮大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整体扩规提质。尤为关键的是,金鸡项目走出一条扶贫产业规模化、资产经营品牌化、利益联结稳定化的脱贫之路,通过借鉴、复制和推广,目前已精准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记者王永晨)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云
威县:扶贫路上“金鸡”鸣
  □记者 齐彦红   走进威县德青源农业科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