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南湖生态城盛装迎世园
唐山 劳动日报专稿(本报记者范圣英、郑芃芃 通讯员于倩、李斌阳)在历史行进的车轮中,唐山从来不肯落后。1878年,当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放的唐山人就放眼世界,率先用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千年沉寂,带领近代的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一百多年来,唐山人几经磨难,仍顽强不屈,源源不断地向祖国各地奉献煤炭、钢铁、陶瓷、水泥……
但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一路走来,这座昔日美丽的凤凰城逐渐天不再蓝,水不再绿。
“唐山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又正当其时!”
2006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唐山,殷切期望唐山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资源型企业经营状况尚好,环境破坏初露端倪之际,果断决定启动生态文明建设。
于是,以“城镇面貌 三年大变样 ”为契机,唐山市从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城建设,而南湖生态城的开发则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采煤沉降区华丽转身
南湖区域曾是开滦集团的采煤区,经过百余年的开采,形成了一处地表凹凸不平、水洼遍布的采煤沉降区,唐山大地震又进一步加剧了沉降区的塌陷。由于不适合居住,只能闲置废弃,逐渐变成了垃圾堆放场。市中心区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都堆在这里,多年积累形成一座高达50多米的大垃圾山,周围遍布违规建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杂草丛生,蚊蝇肆虐,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
早在1996年,唐山市就开始对这里进行修复,虽经多年治理有所改观,但南湖区域并没有真正恢复理想的生态化状态。
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南湖核心区与周边区域连成一片,构筑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态城,开始下大力气修复改造。市委、市政府专门委托国家地震局、煤炭科学总院等权威机构,对这块采煤沉降区地质构造和潜在危险缜密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南湖生态城的大部分区域正处于地表下沉的稳定期,坚实而牢固,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开发建设条件。
在2008年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南湖生态城以建设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休闲度假胜地、文化创意园区为目标,被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四大主体功能区”之一,成为市政府的工作重点。随后,我市采取国内外公开竞标方式,确定了4家国际顶级规划机构为南湖绘制了科学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