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一家三代六教师 六十五载写师德
张绍臣一家全家福,前排左三为张绍臣。 张绍臣供图
每年教师节前后,唐山市76岁老人张绍臣的家中就格外热闹,电话不断,人来人往。“都是我们的学生,这么多年了,年年如此。”张绍臣老人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自己一家祖孙三代共有六人从事教育工作,被授予“河北省优秀教师世家”称号。张家的每位“师者”,都用全部的热情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真谛。
“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当老师就该这么做”
尽管已年过古稀,张绍臣老人提起一家人从事的教育事业,仍然表现出一种低调的骄傲。
张家人从教始于张绍臣的父亲张秀杰。1950年,高小毕业的张秀杰被唐山丰南五里屯小学聘为老师,从此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提起父亲,张绍臣滔滔不绝,“父亲真是爱校如家,那时我家也不富裕,可家里的铁锨、扫把等寻常要用的物件经常被父亲拿到学校,等家里要用的时候却找不到了。”
“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当老师就该这么做。”张绍臣回忆说,作为教师,父亲最大的特点是细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如自己孩子一样。有一年,班里一个女生的家长不让她读书了,父亲就再三做家长的工作,最终成功说服家长,使得这名女生的学业得以延续。后来,这个女生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生都念张绍臣父亲的好。“不仅这个女生,现在我回村,每当提起父亲的名字,人们都对我格外敬重。”张绍臣自豪地说。
“父亲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多。”张绍臣童年时难免有这样的抱怨,但看到父亲被学生爱戴、被学生家长尊敬,年少的张绍臣也立志长大了要当老师。上小学四年级时,张绍臣就成了村里义务扫盲班里的“小先生”。
“当教师就是教书育人,我们做的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
今年9月10日,张绍臣又要与他的30多名学生聚会,共度教师节。“这些学生都是我1964年教过的,2008年和我联系上以后,每年都来和我一起过教师节。”张绍臣向记者介绍,这些学生年龄最大的68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64岁了。
是什么让这份师生情绵延51年不断?张绍臣说:“我当老师时,对学生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每一个同学都不偏不向,对表现差的学生,则格外关怀备至。我总认为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一位合格老师的基本要求。”
“张老师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对我们每个学生都很上心,所以大家打心眼儿里敬重他、爱戴他。”聚会的组织者廉海船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大伙儿“找”到张老师以后,每一年教师节同学们都想着与老师聚会,“从2008年至今,我们已经收到了《张绍臣作品自选集》、《六行诗一百首》、《砚斋说禅》等五本书,今年,老师还要送我们《夕阳是怎样炼红的》,我们还要继续跟着张老师念书。”
“当教师就是教书育人,我们做的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张绍臣的老伴叫王书砚,是一名特教老师,当老师37年,教的都是聋哑、失明或智障孩子,对于这些学生,王书砚付出了更多的爱和努力。“我带过一个唐山福利院的孤儿,这个女孩头发、身上、被子上都是虱子,我给她洗澡、剪头发,把她的被子拆洗后用开水煮了再重新缝上。”那一年,王书砚年仅20岁。
王书砚不仅像妈妈一样对待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学生,还注意创新教育方法。上世纪80年代,我国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刚刚起步,王书砚通过深入了解盲聋哑、智障儿童的差异,因材施教,成功总结出相应的特教方法,她的事迹还被中央电视台拍成专题片播出。
“回首这65年接力当老师的岁月,我们最看中的就是师德”
子承父志,张绍臣的两个女儿又站上了三尺讲台,她们分别执教于唐山电大、唐山学院,都是市级优秀教师。女儿张佳彤说:“父母对待学生的态度、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两姐妹,身教胜于言传,我们都是看着父母的言行、遵循着父母的家风在教学。”此外,张绍臣的儿媳也是一名教师。
“我家祖孙三代六人当教师;我家的老师有教幼儿园的、教小学的、教中学的、教大学的;我家老师教过扫盲班、教过小复式、教过大复式、教过半日制、教过全日制;我家教师教过健全人、盲聋哑学生、工人、农民、教师、干部;我们是省级优秀教育世家。”提起这些,张绍臣无比自豪:“德高为师。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而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张绍臣说,我家三代为师,回首这65年接力当老师的岁月,我们最看中的就是师德,用心施教,学生怎么会不爱老师呢,老师怎么会教不好呢?
张绍臣一家在教师岗位上默默付出,收获了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我们张家就是要秉承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师德家训,一代代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希望教师这个职业在我们家继续传下去。今年高考我孙女张木叶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我家第四代当老师大有希望。” (□河北新闻网记者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