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品牌平均寿命为何只有18年
近年来,我省(河北省)出台一系列推进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培育了一批质量好、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品牌,但受意识薄弱、专业机构实力不强、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我省一些品牌出现早夭现象。近期发布的《河北省品牌建设白皮书(2015)》提供的数据显示,我省品牌平均生命力仅为18年,低于沿海发达省份。
名牌数量不断增加,但早夭现象在频频上演
“6年前获河北名牌产品,如今品牌已成历史!”伴随着企业破产,邢台一家纺织印染集团所拥有的品牌也不见了踪影。
河北宁纺集团去年开发新产品182个,以灯芯绒为主的品牌主打产品,成为国内灯芯绒产品的领先者。
两家同为纺织企业,两种不同的命运,背后是品牌的竞争。
我省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省有省名牌产品1271项、服务名牌288项、优质产品938项,名牌产品总数居全国第7位。
虽然数量在提升,但品牌竞争力处于较低的水平。省品牌战略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武志辉说,省名牌产品中,钢铁、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业数量分别仅占总数的6%、5.5%、4%,说明我省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度仍然不高。
创新不足、管理落后,我省一些知名品牌,有的昙花一现,有的流失严重。省工商局、省商标协会在《关于全省商标情况调查》中指出,“旭日升”是我省第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价值一度高达160亿元,但由于管理落后、运营不当,公司破产。邯郸的“舒尔美”商标,评估价值曾达2.5亿元,由于合资不当,致使“舒尔美”销声匿迹。
据估算,我省品牌平均生命力仅为18年。而品牌一般以10年为一个周期,20年才具雏形。统计显示,我省1993年被省政府审定的100项名牌产品,3年后复审时已有60项难再达标。1997年认定的102项名牌产品,10年后竟有30多家生产厂难以维系。
省质监局质量处处长刘俊宽指出,我省对品牌价值培育还未足够重视。专业人才匮乏,品牌价值普遍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存在“企业多,品牌少;企业大,品牌小”的症结,缺少国内硬牌和国际大牌。
企业缺乏品牌意识,较多考虑眼前,较少着眼长远
清河一件上等的羊绒制品,利润不到5美元,利润过薄让一些企业举步维艰。
面对市场波动,一些贴牌代工企业纷纷倒闭,除不具备资本、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微薄之利为别人打了工,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记者调查发现,就在一些国内强势企业和跨国公司早已进行品牌输出时,省内一些企业不注重品牌建设,徘徊在低层次的贴牌服务,陷于残酷的价格竞争,导致品牌生命短暂。
我省企业在品牌发展上存在四个误区:一些企业认为知名品牌必须是价格昂贵的精品,在产品开发上热衷于“帝王风范”、“贵族气派”,令广大消费者望而却步。有的为了品牌而品牌,脱离实际,盲目炒作。有的把品牌看成是一劳永逸的铁饭碗,不注重技术进步、工艺改进、制度创新。有的认为品牌是大企业的事,中小企业可有可无。
专家指出,一些地方对品牌创建工作重视不够,不注重引导、扶持和培育区域特色产品,致使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化程度后劲儿不足。
“如果不加大品牌的培育、管理、保护,更多品牌将会死去。”省商标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造成早夭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重视不够、自然淘汰、盲目扩张等多种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本土企业对品牌使用不当、管理不善、保护不力,遭遇外来品牌扩张后,难以应对,最终使品牌被埋没、遭遗弃。
加强品牌培育,扭转“河北制造”质量竞争力偏弱局面
在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后,保定天威集团得到快速发展,综合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居第一位。辛集市大力推进皮革品牌建设,培育了3项中国名牌、8项河北省名牌产品,带动了产业的集聚升级。
数据显示,获得驰(著)名品牌后,企业的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15%,有的甚至高达51%,在吸引人才、带动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品牌效应更加突显。
品牌不仅促进了制造业质量提升,而且促进地区竞争力的提升。而“河北制造”质量竞争力偏弱的现状,亟待加强品牌培育,防止品牌早夭现象。
2014年,97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河北仅占5家。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6分,较先进省市相差8-13分,在全国排在第21位,新产品销售比重、国际市场销售率等5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
“品牌建设要一手抓信仰,一手抓管理,在创新中提升竞争力。”刘俊宽说,各地要鼓励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强势品牌,提升“河北制造”的竞争力。
据了解,明年起我省将加大名优品牌培育力度,创新名牌、商标、老字号等质量品牌培育运行机制,将“河北制造”中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的产品和服务推选出来。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服务名牌,以品牌为龙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竞争力提升。(□本报记者 郭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