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邹平就京津冀产业对接答记者问

23.11.2015  19:26

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邹平就京津冀产业对接答记者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今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搭建的产业合作对接平台——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开幕,三地将建立高效的产业对接合作机制,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全方位推动产业互动合作和绿色发展,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记者就相关情况采访了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邹平。

记者:我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与成果?

邹平: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立足河北的战略功能定位,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补齐河北发展短板为基本出发点,精准确定功能定位,精准选择协同发展的载体和抓手,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谋划“十三五”结合起来,制定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抓好战略平台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北京与河北联合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加快推动保定和廊坊提升非首都功能承接能力,形成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深入迈进,一大批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省。总投资120亿元,规划年产能30万辆整车以及20万台发动机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落户沧州;京冀共建“沧州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首批已有22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园区。从产业转移路径上看,有些属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迁移项目,有些属于京津传统产业搬迁改造提升的项目,有些属于产业分工合作项目。

在合作推进机制上,省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属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河北工业绿色改造升级、工业强基工程、“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优势产能国际合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制造河北版”。京津冀三地工业和信息化管理部门共同编制规划方案,共同组织考察企业项目,促成一批共建合作项目。

记者:我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有什么优势、做了哪些准备?

邹平:《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具有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诸多有利条件。省政府已确定40个重点承接转移平台和各地市的重点园区,作为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载体,这些平台将成为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集群转移的前沿阵地,河北将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两地企业利益共享机制、减少审批强化便利化服务等,增强对京津企业的服务能力。

我们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河北区位优势独特,内环京津、外沿渤海,成为接受京津城市功能的疏解地、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京津冀拥有1.2亿消费人群高端市场,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下转第三版)

二是全省11个设区市,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形成环北京“一小时交通圈”。即将实现市市有机场,连同北京、天津两大国际机场,300多条航线,覆盖全国;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现代化综合港口群在渤海湾形成便捷海运。三是河北拥有40多万公顷的临港工业用地、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数百万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土地综合成本、劳动力成本均相当于沿海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重要原材料成本相当于周边省份的三分之二。“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形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低成本优势。四是河北人民重信守义,各级政府亲商敬商,倾力打造招商引资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

记者:请您展望一下产业协同发展背景之下,我省工业发展的未来。

邹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是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产业布局上,坚持承接京津产业梯度转移、沿海内地互动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统筹。立足错位发展,精准定位,有序承接。立足可持续发展,推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

在结构调整上,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双轮驱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借力京津创新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孵化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衍生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鼓励企业购并国外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在转型路径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和品质制造五大工程。搭建网络众创、协同制造、众筹等平台,引领行业生产方式变革;加快建设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绿色转型;依托“服务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效益。

在发展载体上,深入实施“三百三千”工程。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100家新兴产业旗舰式企业、100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每年培育1000项新产品、实施1000个重点项目、到2025年建成3000家智慧工厂和数字化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