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平:“候鸟型干部”要不得
周丹平
“干部像候鸟,总往家里跑,白天找不到,晚上没法找”;“上班来得晚,下班溜得早,办事得早去,晚了就白跑”。在群众中流传甚广的这两个顺口溜,描述的是一些基层干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这些基层干部,群众形象地称其为“候鸟型干部”。
“候鸟型干部”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作,给群众带来很多不便和麻烦,也引发了群众的失望与不满。
“候鸟型干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还滋生了一系列“四风”问题和腐败现象。崔连海曾任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镇长,后因腐败问题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据查,他就是典型的“候鸟型干部”,曾在262天时间里专车报销汽油票150张,金额合计7.269万元——算上节假日,平均每天“花费”汽油费约278元。
更有甚者,一次洪水突袭某镇,当县委书记赶到现场时,该镇党政一把手竟还未从县城的家里赶来,致使灾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失。
血肉联系、鱼水深情,这种紧密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我们力量的根基、智慧的源泉。鱼因为离不开水,所以才有了对水的深切依赖和感情。而“候鸟型干部”的出现,则有让鱼水关系变成“蛙水关系”的危险。对青蛙而言,水中岸上都能生活,一旦习惯了岸上优越的生活,就难免有放弃水、离开水的想法和行动,就难以产生回到水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候鸟型干部”来说,习惯了城里的舒适生活,自然也就难以很好地适应基层相对艰苦的条件,难以产生扎根基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动力和激情。
对群众而言,“候鸟型干部”让他们感受到,有“白天找不到,晚上没法找”的不便,更有感情上的淡薄与疏离。“上班后才来,没下班就走,一看就不喜欢我们这儿。”“本来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当上干部就先进城买房,这不是嫌弃我们吗?”看不到贴近,感不到亲密,对这样的干部,群众怎么能服气,怎么能信任,怎么肯掏心里话?干部作出的决策、安排的工作又怎么能获得理解和支持,得到真真正正的落实?
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才能生情。热爱与责任是奋斗和奉献的基础,是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根本。“骑车下乡、街头接访、蹲着吃饭、与群众促膝谈心……”习近平总书记任职正定时与大家“一块干、一块苦”的一幕一幕,成了正定人对“老书记”的深刻记忆。到兰考上任的第二天,焦裕禄就到群众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开襟解怀、卷着裤管,在群众中工作、劳动。农民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如何端正心态,不做“候鸟型干部”,这些感人场景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镜鉴。
可喜的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包括我省在内的很多地方都出台了多项规定,要求严格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走读”行为;全国各地已有近7000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希望制度之网进一步织密,让“候鸟型干部”不愿走、不能走、不敢走,真正成为扎根一方、服务一方、造福一方的“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