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天宫 景海鹏、陈冬即将“回家”

18.11.2016  12:04

昨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即将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着陆场区参试设备状态良好,正严阵以待,迎接神舟十一号返回。

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

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即将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随后,2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关闭返回舱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飞船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一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驻留的时间将达33天,这是中国航天员迄今在太空中驻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主着陆场区各项工作准备就绪

搭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进入倒计时,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着陆场区参试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已经具备执行任务能力。主着陆场区系统正严阵以待,迎接神舟十一号返回。

神舟十一号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艘在冬季返回地面的载人飞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主着陆场区指挥部指挥长李权告诉记者,这将给搜救工作增加难度。进入冬季以来,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气温逐渐降低,近日最低气温已低于零摄氏度。

李权介绍,一方面,搜救人员自身要做好御寒措施;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寒冷天气对航天员的影响,这对搜救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返回舱着陆后,舱内温度会降低,搜救队员要在半小时内将航天员救援出来,以往在舱内进行的重力适应过程,这次也将转移到气温稍高的直升机上进行。

李权介绍,航天员在太空失重时间长,返回后适应难度会相应加大,这就要求搜救工作时间要短,效率要高,尤其是医监医护,要做到第一时间救援。

据了解,主着陆场区搜救队伍14日进行了任务前的最后一次全系统演练。主着陆场区参试人员9月份陆续进场,并结合以往任务经验和这次任务的特点,制定了搜救方案。他们还设想了可能出现的返回舱着陆姿态异常、着陆点偏离、遇恶劣天气等多种异常情况,拟定了43种应急预案。

神舟十一号返回搜救四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跟踪测控

神舟十一号飞船太空启动制动返回程序后,经过约30分钟进入主着陆场设备跟踪范围。

测控设备主要有雷达和光学设备两类。位于主着陆场区西北方向的白云鄂博雷达站捕获到返回舱信号后,迅速测量出返回舱出黑障区前后的轨道;在测控设备捕获目标后,向返回舱发送“回收着陆系统加电”遥控指令。

这次任务,新增性能更加先进的光学设备,与原有的设备构成测量链,保证不间断拍摄返回舱在黑障区前后及开伞着陆的实况景象,并实时传输至指挥部。

■第二个环节:返回舱搜索寻找

返回舱的搜索寻找主要依靠空中搜救分队。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空中搜救力量,这次新增了2架无人机。这使得空中搜寻的视场更大、效率更高。这在中国载人航天搜救任务中是首次。

空中分队的5架直升机在返回舱着陆前,就在以着陆点为中心的36×36公里的区域上空四角待命。返回舱出黑障区后,舱上的信标机开机,向直升机发送信号,直升机则开始定向搜索。返回舱抛大底后,直升机按照定向仪指向归零飞行。

2架无人机在核心着陆场区西北侧和东南侧空域待命飞行,利用光学吊舱辅助进行视频搜寻,同时1架运输机在着陆场上空搜索返回舱信标机发出的信号,再将相关数据发回指挥部,辅助提供搜索定向信息。

在确定了返回舱的准备位置后,直升机将立即前往,并同时通报地面分队。

■第三个环节:航天员救援

当搜救队伍抵达返回舱着陆点后,首先要进行返回舱外观检查,在确认着陆姿态正常,没有燃料泄漏等异常情况后,再由搜救队员打开舱门。

随后,医监医保人员进入舱内,对航天员进行血压测量、心跳测量、外伤检查等常规查体。这个过程大约持续20分钟。在确认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后,将其转运至医监医保直升机。

转运航天员所用的是一个半躺式的座椅。考虑到寒冷天气对航天员的影响,航天员出舱后将为其添置保暖型睡袋和盖毯。同时重力适应过程由以往的在舱内进行改至在直升机上进行,适应过程需大约80分钟。

在重力适应之后,后送直升机从着陆现场起飞,前往机场,再转运至等候在那里的航天员专机将他们送往北京。

■第四个环节:返回舱处置回收

在航天员进行医监医保程序后,搜救队员会进入返回舱内,将有效载荷尽快取出,移交给相关科研单位。这些有效载荷将随航天员专机一道返回北京。

载荷取出完毕后,搜救队员将对返回舱进行拍照摄像、测量实际落点等,随后将其吊装至专用车辆,运送至着陆场站存放,次日通过专列将其转运至北京。

至此,飞船返回搜救任务全部结束。

据新华社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