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军:“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用足用好市场化手段
今年以来,以增长速度放缓为外在表现的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之一。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董事长吴文军看来,“新常态”要落地到具体的细分行业,才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意义。从农业而言,就是要用好用足政策红利,让农业按照市场化的手段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调整财政和信贷资金的投入模式,提高农业发展效率,探索支农惠农的新手段。
自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但是仅仅靠政策补贴还不能完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出去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可能就超过种一年地的收入。”吴文军说。
传统的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模式粗放,缺少跟踪、监管,效益很低。
“十几万亿的财政信贷投入往往只有几万亿的产出”,吴文军认为,应该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做法,而不是单纯的补贴。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并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
一时间,农村户口成了“香饽饽”。
吴文军认为,这说明了农民守着地不愿意失去的心态,“如果让他发自内心的想当农民,就不是仅仅守着一块地的问题,而是要把种地作为一个赚钱的行当。”然而,在经济形势恶化,企业普遍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下,如何将资本引入农业领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因为农业的高风险、低回报导致传统模式下银行、信托等资金更不愿意进入这一领域。
吴文军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举例说,像这样的股权投资基金机构全国有上万个,每家都掌握着几亿到十几亿不等的资金,民间资本的规模不容小觑。政府财政资金关键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和引领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正在探索的信贷资金支农新模式。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于2013年,当年从532家企业中筛选了9家,总计投资15亿多元。仅1年的时间,这9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即同比增长18.55%,利润同比增长54.45%。
吴文军将这个不错的成绩归功于政策性优势加市场化手段,包括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对企业的多轮调研、涉农金融工具的叠加使用,以及后期的技术支撑等。
对于农业产业未来的发展,吴文军很看好。他认为,除了体制和机制优势外,我国农业还存在行业优势,在当前工业领域基本上找不到不过剩产品的情况下,农业领域尽管存在价格波动,但仍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