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近平讲抗战故事

07.09.2015  01:26

  不理会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对,率团前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在大阅兵的次日接受央视记者水均益的采访时激动地说:“昨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好多老兵,他们坐在车里,跟老战友一起佩戴着勋章,见证检阅活动,虽然他们的年纪会越来越大,但是他们的精神依然很强大,他们的贡献和所付出的牺牲永远都不能被遗忘。”来自“学习中国”APP的网友调查数据也力挺潘先生的观点,大阅兵中向老兵致敬环节,以41.07%比率被网友推为阅兵中最让人感动的环节,老兵方队以35.31%比率被网友推为阅兵中印象最深刻方队。这也有力地还击了某些国家歪曲我们大阅兵的所谓“秀肌肉”论和“威胁”论。抗战英雄令人景仰、抗战精神永放光芒,抗战历史不能遗忘、正义需要力量伸张、和平需要实力维护,才是我们大阅兵的主旋律。歪曲大阅兵的意义与歪曲抗战历史的人,同流合污、臭味相投,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好战意识残余。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抗战的系列讲话中,给“学习中国”小编感受最深的也是那些气壮山河的抗战故事和光芒万丈的抗战精神。

  图为: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

   故事一

    【习近平讲述】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俄罗斯莫科斯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

   英雄事迹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苏联飞行大队长格里戈里·库里申科(1903年-1939年10月14日)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故事,因习近平的演讲,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次引起两国人民的瞩目。

  1939年,他和考兹洛夫受苏联政府派遣,率两个“达沙式”轰炸机大队来华援助抗日。库里申科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常对成都的朋友们说:“我像体验自己祖国灾难一样体验中国人民的灾难,当我看到日寇狂轰滥炸中国的土地时,我非常的愤怒和难过。”

  1939年10月14日下午2点,库里申科接到作战任务,出击日寇某军事基地,他立即率队驾机迅速沿扬子江飞去,飞临武汉上空时遭受日寇机群的拦截。库里申科沉着地指挥机群英勇抗敌,六架敌机被击落。凶恶的敌人以三架米式战斗机包抄库里申科的领航机,他的飞机虽然遭到重创,但还是勇敢地单机冲出重围,凭着高超技术使用右边一个发动机沿着扬子江向驻地飞返。到达万州上空时,遇到气流,机身失去平衡,无法控制。为了飞机免遭破坏,库里申科用艺高人胆大,操纵飞机,强行降落,平稳降落在扬子江心,机上的轰炸员和射击员跳水游到岸上。由于长期操劳过度,经过几小时激烈战斗的库里申科再也无力跳出机舱,无情的江水吞没了他年轻的生命!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他还用生命保护了战友和飞机。

  1958年国庆前夕,周恩来总理对特邀前来参加国庆活动的库里申科的家属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

  图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

  《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

   故事二

    【习近平讲述】

  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着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

   英雄事迹: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后改为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是一位归侨共产党员,有着“人民音乐家”之誉,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着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包括《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1941年6月22日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图为: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故事三

    【习近平讲述】

  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

  ——2014年3月27日下午,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

   英雄事迹:

  贝熙叶(1870-1960)是一位在抗战期间无私地援助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式的医生,擅长普通医学及普通外科。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1954年离开北京回法国,以功臣的形象被这个国家首肯,并成为中法友谊的一个重要符号。他生于1870年,法国博尔都大学医学博士毕业,擅长普通医学及普通外科。民国初年来华,曾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法国医院大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贝熙业立即挺身而出,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在中国期间,贝熙业也坚持为普通百姓治病,费用全免。北京西山,他的住所贝家花园附近,就有当地村民感念其恩而命名的“贝大夫桥”。贝家花园碉楼正门上,悬挂着其好友李石曾手书的石匾“济世之医”。

  贝家花园还曾是中国共产党京西地下情报联络站的一个重要网点。贝家花园与平西抗日根据地相接,日本兵不敢轻易对法国人进行搜查,因此贝大夫受朋友的委托,承担起秘密运送平西根据地所需药品的任务。贝熙业在城内和西山的两处宅第成为平西与北平城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贝熙业所做的这些事情都不为人所知。只有在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北平人民八年抗战》中记述:帮助地下党黄浩经北平西山运药的,还有一位法国朋友贝熙业大夫,骑自行车运药,载重几十斤,从城里到妙峰山下,行程数十里。后来他买了雪铁龙小汽车,开始用自己的小汽车运药。贝熙叶甚至亲自秘密为八路军做过手术。被称为“无私援助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式医生”。

  图为:2014年3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

   故事四

   【习近平讲述】

  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中国南京市,制造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惨绝人寰的血案。在那个危急关头,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拉贝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

  约翰·拉贝(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20世纪初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的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前夕,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负责人,拉贝原本有机会登船离开,但他放弃了,决定留下来,与一些在南京各教会学校服务的美国人和少数英德商业人士共同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为没能撤离的中国平民提供避难之所。1937年12月1日,拉贝担任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主要成员是20多位欧美人士。安全区东起中山路,西到西康路,南至汉中路,北面到山西路与中山北路一带,占地约3.86平方公里。意大利和美国使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机构都在其中。

  南京大屠杀结束一个多月后的1938年2月底,拉贝奉命返回德国,离开时还让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王光汉扮作佣人随他一同撤离。在拉贝离开南京的那天,“西门子难民营”的难民们在院子里排成两行,郑重地向这位拯救了他们性命的德国人三鞠躬,并献给他一块大红绸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拉贝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他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还在于他留下了长达2000多页的日记,详细记录了当年的亲历亲见亲闻。1996年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女士将拉贝日记的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日记中详细记述了600多例南京大屠杀个案,很多可与其他史料互为佐证,成为南京大屠杀最翔实有力的证据之一。约翰·拉贝也因此获得“南京的辛德勒”的美誉。他晚年生活拮据,心存感激的南京市民和国民政府常寄来捐助的财物帮助他维持生活。1950年,拉贝在西柏林因中风去世。

  图为: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习近平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故事五

    【习近平讲述】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英雄母亲邓玉芬

   英雄事迹:

  邓玉芬(1891年-1970年2月5日)出生在密云县云蒙山深处的水泉峪村,她和丈夫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地过活,含辛茹苦地先后养活了7个儿子。

  1940年,八路军10团挺进密云西部山区。邓玉芬听人宣讲八路军抗日道理,这些话使她懂得了只有穷苦人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挽救国家拯救自己。于是邓玉芬的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成为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后来她又把三儿子送到白河游击队。四儿子、五儿子也在环境最残酷的时候,参加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

  1942年3月,丈夫任宗武和四儿子永合、五儿子永安,种地时遭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也被抓走了。同年秋,大儿子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子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同年秋,二儿子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家里。

  1944年春,敌人在密云猪头岭搜山,她背着小儿子,和八路军伤员、乡亲们躲在山洞,小儿生病啼哭,在危急时刻,她将一团棉絮塞进儿子嘴里。当鬼子下山后,可怜的儿子永远离开了心爱的母亲!她眼睁睁看着幼子死在怀里,自己却无能为力,她撕心裂肺地坐在小七儿的坟头痛哭,这哭声既是对小七儿的亏欠,更是这位母亲对她已故去的诸多儿子的怀念。

  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邓玉芬送六儿子永恩参加了县支队。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永恩壮烈牺牲了。他立了功,却永远不能回来见妈妈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舍家纾难,先后献出了丈夫和儿子共7位亲人,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的佘太君”。

   故事六

   【习近平讲述】

  在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中华民族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军的英勇行列中。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转战千里,直至攻克柏林。

  ——2015年5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毛岸英

   英雄事迹: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1942年5月,当卫国战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正在莫斯科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学习的毛岸英决定走出书斋和学堂,上战场去打击法西斯。但他的申请却没有得到批准,对此他一直不甘心,最后毛岸英想到给斯大林写信。信的末尾署上了他的俄文名字“谢辽沙”,同时又注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但他寄出去的信投出去十几天后,如泥牛入海。碰巧,这时苏军政治部副主任曼努意尔斯基将军来到毛岸英所在的国际儿童院看望各国的孩子们。当毛岸英向他提出参军的要求时,将军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用军人的果断口气回绝道:“不可以,你是中国人,没有加入苏联国籍,上战场还轮不上你。”毛岸英开始施展他的雄辩口才,说:“曼努意尔斯基同志,我想问一个问题,您说共产国际这几个字怎样解释?”没等将军回答,他又自问自答:“共产表示世界走向一种大同,叫做共产主义,各个国家不同种族的成员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国际,就是国际主义。我爸爸在中国打击日本法西斯,斯大林在苏联打击德国法西斯,目标都是一个。反法西斯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一番话把努意尔斯基将军深深打动了,他答应帮忙让他上战场去杀敌。

  后来,毛岸英终于参加了梦寐以求的卫国战争,他在苏军一支坦克部队任连指导员,隶属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这时苏军正在对德国法西斯展开猛烈反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毛岸英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哪里有负隅顽抗的德国军队,他的坦克连就冲上去,炮轰碾压,一路战斗,一直随大部队攻克柏林,见证了德国法西斯垮台的伟大历史时刻。

   故事七

   【习近平讲述】

  中国飞行员唐铎作为苏军空中射击团副团长,鹰击长空,在同法西斯军队的空战中屡建战功。在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革命先烈后代,年龄幼小,自告奋勇挖战壕、制造‘莫洛托夫’燃烧瓶、生产军服、食品、伐木、挖土豆、在医院照料伤病员,许多人还每月都为前线战士献出430毫升鲜血。

  ——2015年5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英雄事迹:

  唐铎(1904--1983),原名唐灵运,字金城。1904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县一个农民家庭。唐铎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参加过五四运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参加了“工学世界社”、“二八运动”和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反动派驱逐出境。回国后投入大革命洪流,被录取为国民革命军军事飞行学校学生。1925年,他被选派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获得航空机械工程师学位的唐铎被分配到利比茨克空军高级军官学校当少校教官。为了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唐铎多次向上级打报告,申请上前线,但都未能获得批准。一直到1944年,在战争快要进入尾声的时候,唐铎才如愿以偿,担任苏军某空中射击团副团长,奔赴前线。唐铎后来回忆这段岁月时,不禁感慨万分:“在那些日子里,飞机几乎都是带血作战,因为每次作战回来,后面的空乘战斗人员有的受伤有的牺牲,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人们就把牺牲者抬下去,把飞机检修一下,换上另一个人,又立即起飞参加战斗。唐铎参加了后期对德作战,他多次率机飞赴前线,与入侵的德机空战,屡建战功。他先后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由于在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他还获得了一枚卫国战争中的最高荣誉--苏联卫国战争勋章。

   故事八

    【习近平讲述】

  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2015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胡济邦

   英雄事迹:

  胡济邦(1911年-1995年)记者、外交家。浙江永康人。《中苏文化》杂志女记者。在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场上,都曾留下了她的身影。卫国战争期间,胡济邦深入到苏德前线采访红军,用手中的笔向中国人民报道苏联军民誓死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一幕幕壮烈情景。

   故事九

   【习近平讲述】

  俄罗斯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为赢得卫国战争胜利,付出了牺牲2700万人的惨重代价,潘菲洛夫师二十八壮士、马特洛索夫、卓娅等一大批英雄儿女,为扞卫祖国独立和尊严,为扞卫世界和平和正义,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战斗诗篇。

  ——2015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潘菲洛夫师二十八壮士雕像

   潘菲洛夫师二十八壮士英雄事迹:

  潘菲洛夫师二十八壮士是指28名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第316步兵师指战员。第316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组建,该师四成战士为哈萨克族。师长伊万·潘菲洛夫深受士兵爱戴,战士们称其为“我们的父亲”,这个师的战士被称为“潘菲洛夫人”。1941年11月,德军向担负莫斯科防御的第316师发起猛烈进攻,该师步兵团第2营第4连的28名官兵英勇抵抗,全部英勇牺牲。第316步兵师后来被命名为“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

   马特洛索夫英雄事迹:

  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马特洛索夫是苏军一名普通士兵。1943年,马特洛索夫在战斗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为战友打开前进道路,英勇牺牲。马特洛索夫连队的光荣室里,陈列着沾满血迹的马特洛索夫共青团员证。他后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马特洛索夫

   卓娅英雄事迹: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正在上中学的卓娅自愿参加游击队,成为一名侦察员。同年11月,她成功烧毁德军房屋后不幸被捕,被敌人绞死,牺牲时年仅18岁。卓娅就义前坚强高昂地说:“为自己的人民而死,这是我的幸福!”卓娅是卫国战争中第一位被授予英雄称号的女兵。以卓娅为原型的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也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女英雄卓娅

   【习近平讲述】

  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英烈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及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英雄事迹之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8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在零下40度严寒中,没有一粒粮食,仅仅依靠树皮棉絮和雪水充饥,但是他与600人的日伪军顽强作战,誓死不降。当伪牌长赵廷喜劝降他:“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杨靖宇平静的说:“我是中国人哪,不能作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2月23日,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敌人包围,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扞卫了人类的正义。

   英雄事迹之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当年延安出版社的《新中华报》,这样形容赵尚志,矮矮的身材,一身破旧的士兵服装,堆满了灰的面孔。有人问他为什么老不洗脸,他回答说,没有祖国的人,还有什么脸啊。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他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活跃在松花江两岸,极大地鼓舞了北满人民的抗日热情。1933年1月18日,赵尚志领导的东北工农义勇军独立师(原巴彦游击队)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中解体。当时的中共满洲省委不恰当地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赵尚志,将其开除党籍。后于1935年1月12日正式作出《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省委《决议》在谈到赵尚志被错误开除出党后的表现时说:“赵尚志同志被开除以后,在民族革命战争的烈焰中,能继续艰苦奋斗,在与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斗争过程中表现出坚强勇敢的精神。一年来创造和发展了珠河游击队,开辟了满洲反日游击区域,扩大了党与游击队的很大政治影响,推动了满洲反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展。”

  1940年3月,当赵尚志又赴苏联参加第二次中苏伯力会议时,他竟然被北满省委某些人以“有言论错误”为名,再一次撤销了他的副总指挥职务。在接连两次遭到省委的开除和撤职打击之后,赵尚志丝毫没有动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1942年4月12日凌晨,赵尚志被化妆的特务刘德山诱骗,率抗联小分队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今属汤原县)伪警察分所,途中刘德山突然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虽然腹部受伤倒地,仍立即回击将刘德山击毙。受伤被俘后,在审讯过程中,赵尚志宁死不屈。因伤势过重,被俘8小时后壮烈牺牲,时年34岁。

   英雄事迹之左权

  左权(1905年3月15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着名军事家。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严密细致的参谋业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朱、彭的赞扬。1940年秋,协助彭德怀指挥着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行黄崖洞保卫战,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的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称为“‘反扫荡’的模范战斗”。他还“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从1939年至1941年,他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余篇。左权为创建并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为八路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英雄事迹之彭雪枫:

  彭雪枫(1907年9月9日-1944年9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1938年至1944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6支队进行了大小战斗3760次,累计歼敌4万8千余人,在运皖东北地区,组建了骑兵团,并在洪泽湖地区取得了着名的淮北反“扫荡”作战(又称33天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

  1938年9月29日,彭雪枫创立《拂晓报》,并在该报发表以革命为主题和战术指导的文章60余篇,为革命斗争提供了精神力。1938年11月26日,在河南杞县傅集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彭雪枫亲自兼任校长,该校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

  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英雄事迹之佟麟阁:

  佟麟阁(1892-1937),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1928年,佟麟阁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1933年,赵登禹第29军第132师师长。他们同参加过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佟麟阁将军率部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依仗其武器装备的优势,将二十九军切成数段,分割包围。中国军队处于各自孤军作战之境地。部队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血肉横飞,损失惨重。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仍率部激战。头部又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英雄事迹之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是国民党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中阵亡的最高将领,也是现代战争面对面厮杀,贴身肉搏,喋血拼刺中唯一战死的将军。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攻占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的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本来率部防守襄河以西,当日军攻破第五战区第一道防线,直扑襄阳、枣阳时,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毅然率领预备七十四师和军部特务营东渡襄河,抗击来犯之敌。他写信给河东的第五十九军,“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渡河后,张自忠将军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重创日军,并截断了日军后方补给线。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弥留之际,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旋即拔佩剑自戕,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率部截敌后路并阻敌西进,彻底粉碎了日军进攻襄樊、威胁老河口的企图,使整个战局转危为安。

   英雄事迹之戴安澜:

  戴安澜(1904年(甲辰年)11月25日-1942年(壬午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是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中国近代抗战史上着名战将,从长城抗战到台儿庄战役,再到武汉保卫战、昆仑关大捷的大小数百次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血洒疆场。在1938年的鲁南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着,升任89师副师长。同年8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升任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

  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由于缅北复杂的地形和连绵的阴雨,戴安澜终因缺乏药物医治,伤口化脓溃烂,在缅北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壮烈殉国,时年38岁。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评价戴安澜将军为“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他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3年3月,毛泽东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