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农业面源污染亮剑
市农业部门印发《201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进方案》
□本报记者 岳金宏
日前,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已经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不仅可能影响到农田和农村周边环境,也让普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疑虑。
5月5日,我市农业部门印发了《201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一遏制两减少三基本”(即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得到遏制,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减少,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以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确保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方案》提出,到年底,全市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亩均节肥3%以上;绿色植保防控推广面积400万亩次以上,实现节药5%以上;建设2个地膜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项目区内废弃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5%以上;建设3-4个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探索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我市将首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控能力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面源监测点、地膜监测点的管护和监测调查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的作用。
大力实施肥药控减计划。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减氮、稳磷、补钾、配微的总体原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节药增效控害技术为突破口,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农药用量。逐步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目标。
以赵县、新乐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县为抓手,探索总结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及长效机制。加大0.008毫米及以上标准地膜的推广力度,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研究,探索地膜污染解决路径。
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综合利用。启动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县建设,进一步加大机械化还田力度,粮食规模主产区基本实现秸秆机械化还田。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为主,大力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全面推进以秸秆养畜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积极发展秸秆栽培食用菌、有机肥和优质饲料等产业,提高秸秆利用率。以大气污染防治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为契机,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和秸秆联户沼气工程,推广清洁燃烧炉具,促进秸秆的全量化利用。
我市将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利用”的原则,建立不同类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品利用率,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长效机制。
全面完成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开展城市、县城和工矿企业周边等重点区域、疑似地区土壤加密监测和土壤、产品一对一采样检测,建立重点区域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在重点区域开展治理修复试点,探索总结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治理的技术模式,为开展产地分级管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种植结构调整及指导农业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以“一遏制两减少三基本”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确保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年底测土配方施肥达1000万亩以上,绿色植保防控达400万亩次以上,建设2个地膜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按照减氮、稳磷、补钾、配微的总体原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节药增效控害技术为突破口,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