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读抗战】带着父亲黄骅的照片去北京

03.09.2015  08:48

雕像前怀念英雄父亲。   

河北广播网记者杨磊/文 刘茜/图

它在河北是个特别的城市,唯一一座以抗日英烈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它就是黄骅。一个渤海之滨的小城能和英雄融为一体,不禁让人好奇:那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力量,让一座城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铭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前夕,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受邀参加此次阅兵仪式的英烈后人——黄骅将军的女儿黄鲁彬,在这位72岁老人的讲述下,80后的我们真真切切地走进了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走近了英雄黄骅。

成长:黄司令的“百宝箱

我爸爸,自幼家境贫寒,七、八岁就到地主家里放牛,受尽了地主的打骂。15岁时家乡革命兴起,他被推选为联村儿童团团长。1929年入党时他才18岁。”说起爸爸早年的事情,女儿黄鲁彬是一脸的骄傲,“1930年参加的红军,在他的带动下,不到60户的良上村,就有十四名青年参军。

爬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漫长艰苦岁月的磨练,历尽千难万险的战斗洗礼,黄骅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迅速成长为一名团长。这其中和他勤奋的学习也是分不开的。只读过两年书的黄骅,对知识有一种特别的渴望,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1936年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黄骅争取到了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的机会,毕业后留在红大工作,担任干部团政治委员。

后来,黄骅转战南北,身边总是带着一个白铁皮做的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战士们亲切地称之为黄司令员的“百宝箱”。他常说,“学习不好,就不可能为党和人民做更多更好的工作。”因此,不管行军打仗多么疲劳,他总要挤出时间学习,经常一学就学到深更半夜,他的文化程度、政治水平、思想修养和军事素质因此也不断进步和提高。

爱情:因长征结缘

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黄骅对妻子顾兰青的学习也抓得很紧,他经常叮嘱妻子,要朴素,不要与别人比穿的好,要比学习好,比工作好。为提高妻子的文化水平,黄骅有空就教她识字、翻译电文、写日记。

女儿黄鲁彬说,妈妈因为是童养媳出身,压根儿就不识字,都是爸爸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给她,“妈妈是四川人,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她从来没进过学堂,从小被逼做童养媳,‘嫁’给了木桩子。是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她才有机会当上了红军。”1937年,在宋任穷夫妇的介绍下,26岁的黄骅与年纪相仿同是经历过长征的顾兰青喜结连理,没有仪式,没有新衣。

黄骅的女儿看着父亲母亲的照片说:“我这次就是要带着他们一起去看阅兵 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看到”。

改名:朱德总司令亲自操刀

妈妈讲,黄骅是朱德总司令亲自给我爸爸改的名字,也许老总觉得共产党人叫‘金山’这个名字太俗吧。我爸爸问朱老总,是中华的华?老总说不,中华的华加一个马字旁。”一提起父亲“黄骅”的名字,黄鲁滨总有一种特别的小自豪,“也许朱老总是想让我爸爸骏马驰骋,保卫中华吧。”就这样,26岁的黄金山改名为黄骅,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东北三省和华北部分城市已经被日军侵占,侵略者将战火引向了整个中国。婚后不久的黄骅向组织提出申请要到抗日前线杀敌,最初党中央没有同意,但在黄骅再三要求下,朱德总司令亲自将黄骅派往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共苦:老乡送来黄豆不肯吃

由红军到八路,从普通战士再到抗日名将,黄骅和士兵们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军装,不摆架子,不搞特殊。身居要职体弱多病,按当时规定他是可以吃“保健饭”“保健菜”的,但他不肯吃,而是坚持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饮一锅水。

黄鲁彬:“1942年黄骅在狼坨子村养病时,老乡给我爸爸送来一碗黄豆,让他补补,他不肯吃都给了伤病员。”黄骅坚持同战士一起吃煮玉米,他说井冈山上、长征路上,那么多困苦都挺过来了,靠的可不是什么“保健饭”、“保健菜”,要说需要经常保健的,应该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意志。

说起这些黄鲁彬很平静,“这个符合我父亲的性格,现在我也是这样。看不得别人受苦,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许这就是我爸爸参加革命的原因吧,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受苦。

阅兵仪式上黄鲁彬神采飞扬。

被害:小女刚满月

1941年4月,黄骅到冀鲁边区工作,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115师教导第六旅副旅长。当时冀鲁边区的环境异常恶劣艰苦,日伪军除占领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外,在各区、乡遍设据点,二三里路就修一个岗楼,彼此均有壕沟相通,因为八路军行动十分困难。为提防敌人偷袭,黄骅带领游击队几乎天天“衣不解怀、鞋不解带”,甚至一个晚上就要换几个地方睡觉,战士们管这叫“白天开展游击战斗,晚上开展游击睡觉”。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部队差不多每天都要行军打仗。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黄骅率领部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创了冀鲁边区抗日救国的新局面。就在形式好转之时,黄骅发现了 115师 教导六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的消极动摇情绪,对他进行了严肃耐心的劝导。邢仁甫以为黄骅发现了他的叛变行为,准备伺机谋害黄骅。

1943年6月30日,冀鲁边军区司令部在新青县(现黄骅市)大赵村召开侦察会议部署工作。叛徒冯冠奎、奉邢仁、甫密令带领一队人,骗过警卫,闯入会场,凶猛地开枪射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当场遇难,这年他刚刚32岁。

72年前我爸爸牺牲了,只是那时候我还在襁褓中,刚满月,没有留下半点记忆。”每一次讲到这个事情,黄鲁彬都有种说不出的酸楚。从小失去父亲的痛苦,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时光荏苒,70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黄鲁滨说,她打心眼里替父亲感到欣慰,“这次收到邀请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我很激动,天天盼着通过天安门的那一刻。这次我要带着爸爸、妈妈的照片去北京,让他们看看如今伟大祖国是多么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