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妈妈”山区教课 带孩子为留守儿童上课

12.01.2015  15:02

1月5日,广元市石牌村小代课老师李雪梅陪伴学生们回家。

天气越来越冷,孩子爱在李雪梅跟前撒娇:“老师,抱抱我嘛!

4岁的刘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经常和小黑熊玩偶说话。

大山里的冬天很冷,孩子们全靠教室里的这台火炉取暖。

1月5日下午4点,山上的阳光还灿烂着。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石牌村小学,盘旋蜿蜒的乡间小道,几棵沧桑的老柿树上零星地挂着已经熟透的红柿子,放学的孩子们收拾好书包,搓搓冻得通红的小手,对着嘴巴大口哈气,高一个矮一个地站在校门口,等着爷爷奶奶们的到来。每到这时,班主任兼校长李雪梅总是站在一旁,数着孩子一个个被接走,然后说:“36个一个都不少。

最后的村小

小铁锤敲响希望的钟声

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历经长途跋涉,来到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石牌村小学。寒冬时节的大山深处,显得格外荒凉寂静。由于海拔较高,石牌村小学门口的几棵大树,叶子已全部飘落。

来这之前,村支书刘德态告诉记者,石牌村小是朝天区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乡村小学,有学前班和一年级,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全校有36名学生,最小的3岁,最大的7岁,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留守儿童”。

操场上立着一根旗杆,远远地就能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孩子们琅琅读书声,打破了山里的寂静。循声而去,在一排小平房的尽头,一扇红漆木门半掩着,这里就是教室。

教室里有两个班级,以中间的火炉为界,一边为小学一年级,另一边为幼儿班,各18名同学。教室前后各有一块黑板,两个班的学生背向而坐,各自面朝自己的黑板。穿着桃红色棉袄的李雪梅,一会儿在前面讲台教幼儿班的孩子拼音识数;一会儿又到后面讲台教一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每堂课,她要这样来回跑十几趟。而这样的生活,她已坚守了4年。

教室的窗台下,摆放着一个铁榔头和半截锈迹斑斑的钢管。下课了,一年级学生刘倩用小铁锤敲响了钢管,希望的钟声在学校上空荡漾开来。

去年,乡上准备将石牌村小撤了,把这里的学龄儿童都送到乡中心学校就读,但家长们集体挽留,希望能保住学校,让孩子们就近上学。李雪梅说,5公里路以内的娃娃都在这里读书,最远的距离学校单边要翻过几道梁,走两个多小时,最近的也要半个多小时。

最后的老师

36个孩子的90后“妈妈

两个月前,李雪梅刚做完月子,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村小为孩子们上课,“这36个孩子没我不行,我牵挂他们比牵挂我孩子的时候还多。

从最初的识字班,再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乡公立学校和如今的村小,石牌村小学已存在了半个多世纪。李雪梅说,生源最好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除了办小学,还办初中,学生最多时有200多人,教师有10多个。”后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昔日人声鼎沸的石牌村小如今渐渐萧条空寂,不过,孩子们每日清晨的琅琅读书声和下午放学归去的欢笑声,还是让大家感觉到了一点朝气和生机。

4年前,我高中毕业回到老家,那时村里正缺老师,村支书三番五次登门,恳请我留下来当代课老师。”李雪梅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缓慢地说着。她的声音很轻,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因为只有我一人,所以班主任、校长都是我了。”走在村里,不论谁见到李雪梅,都会亲切地叫她一声“小李老师”。

刚代课教书那会儿,李雪梅才十七八岁。“我简直不适应。觉得自己都还像个大孩子,却一天要管几十个小娃娃,几乎每天下来声音都是沙哑的。我怎么就被孩子们留住了呢?”李雪梅叹了一口气说,像她一样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年底回家手里都有两三万的存款。她的一位同班好友到成都做营销,仅4年就买了车子还在城里安了家,而她每月仅1000元的工资。李雪梅的老公曾多次苦劝,甚至以“离婚”要挟,希望两口子能一起进城打工,可她均沉默以对。

之前和李雪梅一起坚守的还有一位60岁的老教师,不过一年前退休了。“其实,以前也来过年轻老师,但是待不了多久,有的连学生的名字都没认完就走了。”李雪梅说,山里条件不好,也怪不得那些大学生,她之所以留下来主要还是因为是当地人。“如果我也走了,不晓得哪个还愿意来教这些娃娃?”这个1992年出生的女子,有点纠结,也有点犯愁。

最后的坚持

为了“留守孩子”而代课

最艰苦的那段日子都已经挺过来了。”李雪梅说,怀孕那段时间,她每天挺着大肚子上课,平时一个小时就能回家的路要走两个多小时。临近生产前一周,为了让李雪梅无牵无挂,在外打工的丈夫只好回家为她代课两个月。“后来听说有孩子见我没来上课,就不愿意回到学校,个别孩子还在家里休学一个多月。”李雪梅说,如果一开始只是为了代课而代课,那么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而代课。

孩子在家经常饿得哇哇叫。”李雪梅说,为了方便给才3个月的孩子喂母乳,她在学校周边的农户家租了一间小屋,平常孩子就由婆婆帮忙照顾。现在,李雪梅正自修本科文凭,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尽早考取教师资格证,有朝一日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陪伴这群“留守儿童”成长。

面孔

幼稚的李浩强(3岁):我是爷爷的“儿子

1月3日清晨,山里很冷。幼儿班3岁的李浩强紧紧地拽着奶奶的衣角。“凡是有人问他是哪个的娃娃,他经常说是爷爷的‘儿子’。”64岁的奶奶刘金兰说,浩强出生不久父母就去打工了,所以他对父母很陌生,最怕离开爷爷奶奶。每天,奶奶都要陪他在教室里待上半节课。

孤僻的刘云(4岁):小黑熊玩偶从不离手

记者发现,无论课上还是课间休息,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手里总是抱着一只玩得灰扑扑的小黑熊玩偶。他很少离开座位,几乎不与其他小朋友说话,只偶尔拿着铅笔在本上写写画画。

小男孩叫刘云,今年4岁,和其他孩子一样,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父母关爱的小刘云性格十分孤僻,一见生人就躲起来,甚至连头发也从不让生人剪,一直都是爷爷给他剪。

李老师说,刘云经常自言自语地和小黑熊说话、玩耍。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父母只有电话那头的那句“乖乖,你还好吗?

懂事的刘丽(7岁):下雪时爸爸就会回家

午饭时间,孩子们打开书包,翻出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在火炉上烤,还有几颗花生,就着茶壶里烧开的水“下饭”,唯独一个小女孩躲在墙角数指头。

记者上前询问,她说,没人给她准备午饭。记者拿出包里的一个苹果递给她,她接过后,用长了冻疮的小手使劲掰着,说要分一半给记者。记者随后才知道,这个懂事的孩子,从小到大很少吃到苹果。

小女孩叫刘丽,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留下一个精神智障的母亲,无法正常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相比那些有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来讲,小刘丽更可怜。

想爸爸吗?”“想,很想!”小刘丽望着天空说:“下雪时,爸爸就会回家的。”尽管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但有些孩子时常会站在村口发呆,等待父母归来。

临近寒假,山里的气温常常是零下几摄氏度,一些裹着五六件夹衣御寒的孩子在李雪梅跟前撒娇:“老师,抱抱我嘛!

李雪梅说,她最大的愿望是: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件抵御寒冷的羽绒服。

记者手记

朴素的心愿

采访结束那天,正好是小寒,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石牌村小,那36个孩子的身影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曾历经长途跋涉去到那里,短短5日,那些孩子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还有那位90后女老师李雪梅。

提起90后,总会被冠以宅、自由、个性。在李雪梅的身上,却看不见这些特质,她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坚毅。她的孩子才3个月大,但她却也是36个留守孩子的“妈妈”。

天气越来越冷,孩子们爱在李雪梅跟前撒娇,“老师,抱抱我嘛!”李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件抵御寒冷的羽绒服,这个心愿朴素得让我鼻子发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