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创客背后的创客父亲
郑罡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深圳晚报记者张金平
5岁的某天清晨,郑一溥起床后发现,自己房门背后贴了一张白纸,父亲郑罡指着白纸告诉她,每一天在上面写下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第二天他会告诉她解决办法。
郑一溥一开始并没有乖乖听话,她最先写下的“不方便”是:想吃麦当劳,想吃肯德基。面对这样的要求,郑罡一一答应。
写下“不方便”教育是郑罡对女儿有意识进行创新教育实验的起点。十多年时间过去,这件小事已经超越当初的意义——他的做法为中国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一种可以通过“玩”,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态度的教育方式。
郑一溥2015年被评为“深圳十大创客”,17岁时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创办“众创周末”,为中国与外国创客提供沟通平台。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女儿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后,郑罡开始了人生中第二次创业,他想把创新教育的理念从自己女儿的身上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郑罡似乎就要成功了。
万物皆玩具
在郑罡看来,玩具设计需要永远保持童心与好奇心。他对很多人说过同一句话:人生若游戏,万物皆玩具。
郑罡向来访者介绍自己时,会首先说自己是一名玩具设计师,然后才说自己是“创客”,是一位成功将女儿也培养成“创客”的父亲。
6月1日当天,郑罡给自己玩具设计公司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放了假,他给了他们一个任务:陪孩子玩,做一件手工创意作品。
在玩具设计行业,评判一个玩具设计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作品销量,只有产品的销售数量达到100万件以上才能称为大师。在郑罡和日本团队手上最为人所知的一款产品是太阳能摇头娃娃,当时有600万销量,在中国创造了20个亿的商业价值。
摇头娃娃的设计需求源于客户希望做一个给病员的礼物,他们发现医院病房里的病人总是眼睛无神地望向窗外,设计师希望病人能通过摇头娃娃头部不同频率和幅度的摇摆,看到生机,获得快乐,如此而已。
在郑罡看来,我们应该把生活中的美好偶遇最大化,玩具设计需要永远保持童心与好奇心。
郑罡进入玩具行业却来自偶然——24年前,郑罡从南昌一所高中的物理教师职位上辞职,来到深圳。在南昌时,郑罡的月工资只有72元,而他的一位在深圳港企工作的同学每月有1000多港元,这相当于郑罡一年薪水总和。
郑罡来深圳后,得到一家生产遥控玩具车企业的工作机会,因为专业优势,不久就升任为工程部经理。又因为英语优势,1995年,郑罡去了日本知名玩具商、跨国玩具公司TOMY工作。
TOMY要求玩具设计师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适合的玩具,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超前的玩具设计理念。
通过设计玩具,郑罡开始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而玩具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创造出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的有趣设计——他对很多人说过一句相同的话:人生若游戏,万物皆玩具。
正是在高中教书和在TOMY的工作经历,让郑罡把这些经验用在了对女儿郑一溥的创新教育上。
写下“不方便”教育
从引导女儿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不方便”开始,郑罡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待到合适的气候、合适的节点,发芽开花。
郑罡下意识进行创新教育从女儿5岁那天早晨醒来,门背后多了一张白纸开始。
白纸上的“不方便”从要吃麦当劳,变成一个个具体问题,以至于后来,对一些问题,郑罡已经无法解决了。比如,要做一个能短时间让柚子皮肉分离的工具,能不用手就可以让龙虾壳肉分离的工具。
真正让郑罡惊讶的一件事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告诉他,她想有一台能够进行繁分数化简的计算器,现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繁分数化简后都变成了小数。
第二天,郑罡带着女儿去沃尔玛买了一台卡西欧工程计算器,他告诉女儿说:“郑一溥,你真厉害,如果你早几年发现这个问题,说不定卡西欧的这个计算器就是你发明的了。”他经常跟女儿开这样的玩笑,互相吹吹牛皮,给予孩子足够信心。
郑罡对郑一溥更多创新思维培养体现在普通生活中。慢慢地,他就发现,随着女儿长大,她不再满足于回答问题,而开始观察他怎么解决问题。
郑一溥读初中时,家里的冰箱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除冰,一开始,父女俩的做法是,用一跟管子伸进冰箱,然后用嘴巴将水吸出来。反复几次之后,郑罡告诉女儿,还有一种更省力的方法,只需要把管子的另一端也放进水里,用手指按住,高处冰箱里的水在压力下自然就会出来。
某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兴奋地告诉郑罡:“爸爸,我们之前从冰箱吸水的做法叫‘虹吸现象’。”于是搬来凳子跟郑罡热情地讲解分析了一个多小时。
郑罡说,如果当初他告诉女儿,那时的方法就是“虹吸现象”,那么在她学到这个知识的时候,就会压根没有心思听课——这就是教育的引导,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在合适的气候、合适的节点,就会发芽开花。
2011年,郑一溥作为8名中国学生代表之一去麻省理工学院参加创新发明活动的项目——出租车电召系统,也是源自生活中的“不方便”。
郑罡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放学很晚了,又下着大雨,父女二人打着一辆的士走到体育馆时,出租车被剐碰了,警察来了,两人只好下车,茫茫雨中,直到下一辆空着的出租车到来,才离开。
即使郑一溥在美国读大学,她也没有放弃写下生活中的“不方便”。当她发现宿舍的热水淋浴器在冬天的时候总是要先打开阀门,流出一截冷水,热水才会出来时,她给学校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2000份课堂作业
有学生反馈:自己生活中没有“不方便”。郑罡听后说,你们是深圳最聪明的孩子,如果连你们都找不到生活中的“不方便”,那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在女儿得到参加麻省理工学院创新活动的机会后,当时的深圳中学班主任老师邀请郑罡为学生做一次演讲。
在那次演讲中,郑罡首次向众人公开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他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曾经有一个得过IF概念设计大奖的工业设计师,他得奖的作品就是两幅图——第一幅,一只高跟鞋鞋跟踩进了下水井盖的方孔里;另一幅,也同样,但是放大后会发现,鞋跟没有陷进去,原因是设计师将方孔设计成了有60度倾斜角的坡度。
郑罡说,几乎每个穿过高跟鞋的女生都遭遇过这种情况,但是,每个人在第一反应觉得自己很倒霉之后,就不会再想到其他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在遇到麻烦之后,除了沮丧外还有下一步思考。
演讲完之后,校长和通识科学主任叫住郑罡说,深中有很多校友来捐钱捐器材,却很少有人来讲创新教育,他们希望郑罡能给孩子们讲讲创新教育。
那时,中学有一门选修课程叫“通识科学”,每到上课和考试很少有学生来,书本上会讲到很多方法,但很少有人去教孩子怎么执行。
郑罡的方法很简单,仍然是让学生们去写生活中的“不方便”。一个星期后,郑罡回到课堂上去问,一个男生却告诉他,生活中没有什么不方便,上学远一点爸爸送,近一点搭地铁。
郑罡听后说:“你们是深圳最聪明的孩子,如果连你们都找不到生活中‘不方便’,那么我们的孩子有多么缺乏创新思维,那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学生还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成绩好,很多老师只看成绩。郑罡鼓励说,“学校给了这样的机会,你们不妨先试试看。”
郑罡举了当年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的一名学生的例子,他告诉学生们,这名学生被哈佛录取不仅仅是因为成绩好,而是各方面都很强,有多项创造发明,并且酷爱自行车运动。
一个学期结束,郑罡收到了2000份作业,他挑选了其中10份,让公司的设计师画成了工业设计图,去参加国际工业设计顶级奖项“红点设计大奖”,最终有3幅创意作品入围。
郑罡感慨说,创新教育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中国的孩子缺乏教育方法,值得有人去教他们这些东西。
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并尝试制定“问题清单”,当然,这也给家长们带来了不少难题——学应用物理的家长毕竟还是极少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手工技能难倒了大批成年人。
从课堂到“玩创工房”
“玩创”二字源自郑罡的创新教育观——“创”是给15岁以上的少年提供创造的空间,而15岁以下的孩子以“玩”为主。
更系统、立体化的“郑一溥养成攻略”出现在2015年3月,郑罡等人在龙岗成立了旨在探索少年创客培养的“玩创工房”。每个月这里都会举办一场公益性的“玩创汇”活动,不仅教孩子动手实践,还有针对家长们需要所举办的创新教育沙龙活动。
郑罡说,如果一个创客空间没有创客,那就只是一个空间,创客也不是你随便从大街上拉一个人来就可以,这需要创新教育来解决。他想用10年的时间,在“玩创工房”开3~15岁孩子的“玩创”课程,让“玩创工房”陪伴一代孩子成长。
“玩创工房”办公区被郑罡设计成了一个开放空间,会议室隔壁就是操作间和教室,每一个区域都摆满了黏土、布艺、塑胶、木工、电子这五种材料以及成品,整个空间充满童趣与想象力,与外面的天空草坪相映成趣。
“布艺、木工、塑胶、电子和机械,是孩子和自然界对话的5种语言,我们想把这些一一传授给孩子们。”郑罡说,年龄尚小的孩子兴趣点大多在布艺、木制品上,之后再慢慢转向金属。“玩创”二字源自郑罡的创新教育观——“创”是给15岁以上的少年提供创造的空间,而15岁以下的孩子以“玩”为主。
不过,现实情况是:参加活动的孩子中70%是父母带来玩的,年纪偏小,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来参加活动的孩子、家长们打交道多了,郑罡对创新教育又多了几分感慨。
一次活动中,一个小女孩想做一只插有5根彩笔的手套,还不想做常见的布手套,执意要做成硅胶材质的。工房指导老师最终帮助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她很开心,家长却颇有不解。“花这么多时间做个这玩意有价值吗?”有人问。“当然有!”郑罡说道,“这是独一无二的(手套),是她的杰作!”
“有些家长不了解什么是创意、什么是创新。他们做什么事都想一蹴而就造个什么东西出来,某种程度上会误导了、害了孩子。”郑罡记得一次关于黏土的制作课上来了300多个家长和小孩,其中两个家长陪着一个男孩,老师教所有的孩子开始动手捏巴掌泥,唯独这个男孩一动不动。当郑罡问到孩子的父亲,该父亲却回答说:“我儿子很有创意,他在做一个美女!”
犹豫了很久,郑罡还是把该父亲叫到旁边,告诉他:“你今天这样说话会害了你儿子,如果这是一场比赛,你的孩子会受到双重打击。首先,他肯定交不了作业,其次,他也肯定捏不出美女,创新创意是要先了解已知,才能突破未知,他都不知道黏土怎么使用,怎么捏出美女呢?”
在郑罡的心里,“玩创工房”更多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把想法变成现实,获得成就感。
去年9月1日,一个曾在工房上过课的男生在临去广州读书之前,找到郑罡,说自己设计了一把菜刀,在刀把上装了电子秤,这个创意获得了发明专利。他还告诉郑罡,大学专业选了工业设计。
“玩创工房”里有很多“高人”,在这里教孩子们上布艺课的老师李勇是沃尔玛超市长臂猿玩具的设计者,很多小孩知道后来找他合影。一次,一名女士牵着一只狗来,希望李勇帮她的狗狗做一件衣服,李勇提议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一起做一件呢?”最后当成品出现时,两人都很开心。
有家长问郑罡,玩创课程与学跳舞弹琴有什么不同?郑罡回答说,学跳舞弹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法,然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能让他唱一首歌或者跳一段舞来解决。
郑罡并不想去颠覆中国传统教育,他说,他只是对现有的教育进行补充,让孩子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去获得动手技能。
而要把“玩创工房”在未来坚持做下来,却面临重重困难。
郑罡现在最大的烦恼是:怎么将“玩创工房”扩大,像乐高那样开进商场。“玩创工坊”没有形成自己的连锁品牌,无法一时间取得商场信任,另外,在无法保证入驻就盈利的情况下,高昂租金令人望而生畏。
现在,整个“玩创工房”以公益形式运营,面临高昂成本,除了获得政府100万元资助外,剩余经费都是由玩具设计公司来垫补或者拉企业赞助,仅去年一场“众创周末”的花费就要400多万元。
郑罡在尝试很多办法,“玩创工房”开办了暑期班,他希望这可以带来部分收入,维持工房运营。他还参加了长江商学院课程,希望在那里能找到欣赏他想法的投资人。
“感谢你给我自由”
他忽然意识到,在孩子进入青春期的逆反年龄时,把自己的管教适时地从孩子身上退出来,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才能造就孩子独立的创新人格。
去年这个时候,当郑一溥被评为“深圳十大创客”时,是郑罡代她领的奖。十年前,郑罡自己则拿到了另外一个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奖项——深圳十大设计师。
郑一溥能拿到“深圳十大创客”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由她创意发起并成功举办了国际“众创周末”活动。
这是一次国际创客的交流Party,邀请了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20多位科学家及创客大咖进行分享,还有20多个项目展示。
活动结束后,父女俩轻松且认真地进行了一次成长交谈。与以往两人很容易达成共识的谈话惯性不同,这一次,女儿在一些事务上与父亲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判断。比如对于自己的成长,郑一溥觉得更多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付出,而在郑罡的眼中,女儿本应还是那副无论获得多少赞誉都会归功于父亲、总爱说“爸爸你最棒”的小姑娘模样。
接着,女儿又沉思了一下说,“如果您硬要说您对我有什么帮助的话,那我要感谢你给我自由。”每五年郑罡都会和女儿有一次长谈,女儿对他的态度经历了从佩服得五体投地到一半认同一半反对到现在完全自主的过程。
这样的回答,其实是让郑罡倍感欣慰的。他忽然意识到,在孩子进入青春期的逆反年龄时,把自己的管教适时地从孩子身上退出来,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才能最终造就孩子独立的创新人格。相比那些繁复的手工技能,这种看似简单的理解和放手,对于急于求成而又充满中国式家长思维的人们而言,似乎更难效仿。
在郑罡看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工作上岗都需要培训,唯有父母不需要,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是谁,所以才要家长在每一个阶段给予最正确的教育——女儿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在他的教育下发生的,其实她是最不自由的,但她却感受到了自由。
经常有家长因为孩子的叛逆问题来请教郑罡,而这一点,他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却恰恰没有经验。郑一溥似乎从来没有过特别叛逆的时候,做每一件事都坚定而有自己的理由,他不知道郑一溥的叛逆期会不会在某一个特别的时间到来,抑或“叛逆期”本就是家长不会教育孩子而找的“借口”。
10多天前,郑一溥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郑罡借着这个机缘,休了10天长假。
48岁的郑罡已经有了白发,跟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他一直保持着低调平和的微笑,他强调,因为自己喜欢孩子,因为是玩具设计师,所以才有现在所做的关于创新教育的一切。
说到底,郑罡是一个愿意永远活在童年的人。
(陶琪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