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互撕”不过是自我贬值

29.06.2015  17:01

  报载,28日上午,微博认证的北大四川招生组发布了一条微博,指责清华四川招生组欺骗报考北大的考生。随后,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官微转发并评论北大招生组的微博,指责对方对报考清华的考生“许以重金”。之后,北大四川招生组再次发微博回应,并且明确指责对方花钱“”考生。用网友的话说,北大和清华这两所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相互“”起来了。

  高校争抢优质生源,如同企业引进人才一样,都是正常的行为。之所以被网友贬斥为“”,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吃相”太难看。高校好歹也是学术重镇,为了争抢生源,竟如村妇骂街般不顾及形象,相互揭底和攻击,实在是斯文扫地。二是底线尽失。抢生源是一种公平竞争,而公平竞争的前提是尊重规则。从北大和清华互相指责的内容来看,似乎两校都未将规则放在眼里,涉嫌违反政策砸钱,误导和欺骗考生。

  抢生源抢到这个份上,大概也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没有太大关系,而更像为抢而抢的意气用事和面子之争了。换言之,这实际上是一场以绑架生源为手段的荣誉之赌,在双方看来,人尽其才或在其次,重要的是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要从数据和气势上压倒对手。有数据显示,自高考实行排名以来,近八成的高考状元为两校所囊括,优质生源更是无以计数。可以说,北大和清华拥有着所有名校都艳羡的人才吸纳能力,但由于两校一直都未能分出高下,所以这场争夺战还要继续比拼下去,而且还可能愈发激烈。

  这就好比两个小孩子比赛,看谁得到的糖多,以此证明自己更受宠。但事实上,糖多到一定程度,对小孩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根本吃不完。北大与清华争抢优质生源,大致就是这个道理。两校固然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但也并非所有学科、所有专业都有优势,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优质生源过度集中于个别高校,加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教育的公平有序竞争。

  于高校而言,不择手段地追逐优质生源,恰恰是一种自我贬值的见证。对于北大和清华之间的“互撕”,公众最失望之处,恐怕不仅在于手段的拙劣,还在于动机的盲目,以及目的的不纯。一所高校具备什么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社会评价如何,最简单的识别标准就是培养出了多少人才。但充满了金钱诱惑的抢生源,则表明贵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两所高校,已经把标准降低为拥有多少优质生源,这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

  从中所折射出的,是两个更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一是名校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底气,不信任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以至于只有拼生源,占据更高的起点,才能保持名校的声誉,这背后,是名校含金量的下降。其二,也是高校的一种自我否定,否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不同,否定高校价值再造以及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的职能,把高等教育视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延续,把人才培养仍然当成流水线作业。在此语境下,争抢优质生源不仅见出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一面,也散发陈腐与守旧的气息。(吴龙贵)(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