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号召以劳动为荣 四点倡议重塑劳动观

28.04.2015  23:25

  中新社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马海燕)“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第126个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用2700多年前《左传》中的古语告诉民众“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这个最朴实的道理。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28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向全国劳动模范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并发表5000多字的朴实讲话,以示国家对劳动的重视,对劳动者的重视。他指出: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在一个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五一”这个和“十一”、元旦、春节一样以法定假日纪念多年的节日,这也成为五一劳动节深入人心的标志。而让民众思索“我们为什么劳动、我们为谁而劳动”,在今天中国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尤为重要。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告诉中新社记者,重视劳动者的节日,是执政党的政党属性决定的,也是新中国历届领导人的惯常做法。习近平用“前进道路”把数亿劳动者囊括进来,有助于在新时期厘清价值坐标,让劳动者的个人选择与时代发展相向而行。

  具体说来,这四点倡议中,弘扬劳模精神是倡导一种社会风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讲政权属性;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是讲改革的动力;重视劳动者素质,则是发展的当务之急。

  其中,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公方彬表示,过去讲劳动者多是产业工人,今天的劳动则分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时代在变化,劳动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不管哪一种劳动都要体现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上,信息化时代更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在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过程中,高素质、讲奉献的劳动者显得格外珍贵。中国现在面临企业招工难、居民就业难等问题,未来二三十年还将迎来老龄化大潮,说到底都是劳动者队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也好、社区教育也好、大学应用型教育也好,都是为了培养更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者。

  习近平强调,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

  而这无疑对当代社会弊病有所指。“劳动不分贵贱”,“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些普通百姓曾经耳熟能详的真理正在被年轻一代怀疑,时传祥、王进喜式的劳模正在远离年轻一代视线。网络流行拼爹、嫁大款、羡慕“富二代”、“白富美”、“高富帅”,崇尚一夜暴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由一个讨论话题变成了定论,如果不对这种价值观加以扭转,将来的社会要出大问题。

  公方彬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将引领整个社会的积极劳动观,让劳动最光荣成为时代强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