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寒假作业走出网络“困局”更需理性化
放寒假那一天,8岁的赵伊湄被自己抽到的一道寒假作业难为哭了。作业题目是:如果没有移动设备。主要任务内容是:坚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打电子游戏,不碰手机和电脑,每天用阅读、运动、和同学互动来代替网游和上网。(1月28日《重庆晨报》)
一个月不碰手机和电脑,每天运动、阅读、找同学们玩,这原本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过的假期:有看不完的漫画书,和朋友躲在被窝看电视,吃零食……而如今,却成为众人口中的“另类”作业,学生眼中的难题,不知是童年的不幸还是时代的悲哀。
从表面上看,不碰手机,让学生远离网络,远离电脑,从而,集中精力放在健身学习上,是好事一桩,也迎合了部分家长的需求,但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在网络和信息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时代,用一纸寒假作业的禁令把他们和网络剥离开?让孩子们一个月不碰手机和电脑,未免显得有些“简单粗暴”。
如今,“低头族”的现象越来越趋向低龄化,不少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移动设备,手机可谓是最亲密的同伴。一个月不碰手机和电脑,只是治标不治本,能否坚持还是未知数,况且产生南辕北辙的副作用也不得而知。而且游戏、网络、手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帮助孩子放松、减压,开发孩子智力、潜力,拓宽孩子眼界、思维。所以,凡事都该有个度,在“互联网+”时代,让孩子与网络绝缘,搞“一刀切”,这显然行不通。
在实践中,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学生还得去做,但恐怕能够做到的几乎没有,无奈学生只能撒谎,还得要家长帮着圆谎。寒假作业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不可低估,但如何布置、布置什么很关键。
笔者认为,任何作业的布置都应当基于现实,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互联网+”时代,要逃离网络,逃离手机电脑,可能性比较小。相比而言,阅读和运动的内容比较容易实现,但是,也就仅此而已。
首先,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作业的安排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他们通过努力完成,并在完成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作业才有意义,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内在的潜力。如果,靠自身的努力无法做到,不仅达不到提高自身的目的,而且,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作业要灵活多样,不可千篇一律。城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他们生活的领域不同,储备的生活经验、技能又会有很大的差别,应该分门别类地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紧密地契合课堂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价值。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对于小学生的离不开和不适感,对手机有过度依赖和使用不当的初步症状,家长应当重视起来,应该思考在帮助孩子完成这份寒假作业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成长,如何让不可能的挑战变为可能,如何更好地将孩子的注意力、兴趣点较好地引导到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户外活动、亲子交流等过程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网络外世界的精彩纷呈,让孩子渐渐懂得利用和规划自己的时间。
最后,作为一名小学生,在生活还没有被手机绑架之前,应该把握稍纵即逝的光阴去看看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去运动,去玩乐,去阅读,去重拾离开手机之后本该属于童年的欢声笑语,而不是被巴掌大小的电子屏幕囚禁了童年的青春与活力。
所以,阅读、运动、同学互动和上网,只要安排合理、适量,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通过更理性并且考虑周到的作业要求,更合理的时间分配,帮助学生走出网络带来的“困局”,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感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从而实现体验过程和结果的双收获,“真正”的完成寒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