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正定又添两处人文景观 有望重现汉朝遗风

17.05.2016  10:42

  导语:15日,“刘秀渡河处”、“麦饭亭”等汉朝历史景点在河北省正定县举行落成典礼,滹沱河北岸又添两处人文景观,正定全新的地标型历史文化展示载体正在打造!

  河北正定县举行“刘秀渡河处”、“麦饭亭”等汉朝历史景点落成典礼。来源:中新网

   正定县又添两处人文景观

  5月15日,正定县举行了“刘秀渡河处”、“麦饭亭”两处人文景观的落成典礼。

  据了解,这两处人文景观是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由石家庄市达诺房地产公司投资60余万元兴建,位于正定县城外东南方向的太平庄村。该县还计划在“刘秀渡河处”增添大型主题雕、历史文化浮雕、历史典故图文展示、历史场景再现等项目,打造正定全新的地标型历史文化展示载体,为滹沱河两岸景区增加历史文化内涵。

  一座城市的精神存在于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存在于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中。文化景观的力量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区域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每一片热土。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期望以“刘秀渡河处”等文化景观的建成为契机,深入挖掘正定县古城历史文化,建成更多特色浓郁、底蕴深厚、形式新颖的文化景观,使之成为一张张文化名片,有效激发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提升区域文化品位。

  工作人员向观众讲解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典故。来源:中新网

   汉朝遗风有望重现

  该县计划在“刘秀渡河处”增添大型主题雕、历史文化浮雕、历史典故图文展示、历史场景再现等项目,不仅为滹沱河两岸景区增加历史文化内涵,还将重现两千年前的汉朝遗风。

  该历史景点座落于被称为石家庄的“母亲河”的滹沱河北岸。现场有当年关于刘秀渡河的历史典故的图文展示,还有作为刘秀渡河处的巨石浮雕,一旁设置了汉光武帝渡河处的巨型书石。北侧还有重建的刘秀称帝后忆苦思甜时修建的“麦饭亭”。据了解,这两处人文景观是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修建于滹沱河北岸正定县城外东南方向的太平庄村。在关于正定四座城门的史料记载中,有“南门以里阳和楼,南门以外麦饭亭”的记载。

   历史文化名城——正定

  正定县于1994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根基。古称常山、真定、恒山、中山、东垣等,公元前770年建鲜虞国,公元前221年始设县治,公元前196年改名真定,清雍正元年为避皇帝讳,始称“正定”,沿用至今。自晋代至清末的1500多年间,正定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

  悠久的历史为正定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佛教文化博物馆”。现存隋、唐至民国时期文物、建筑遗存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保5处,县保20余处,为国内县级城市罕见。馆藏文物7672件,其中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220件,三级文物871件。正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南越武王”赵佗、“常胜将军”赵子龙、“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四部尚书”梁梦龙、“收藏大家”梁清标、“北洋三杰”之首王士珍等都是正定县籍。

   正定古城保护开发工作

  正定于1994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根基。公元前196年改名真定,清雍正元年为避皇帝讳,始称“正定”,沿用至今。

  2014年,正定县启动了古城保护开发工作,计划利用3年时间基本恢复正定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打造华北平原的文化明珠、旅游名城、文化强县。为此,该县秉持古城保护理念,先后编制完成19项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谋划实施60个古城保护项目,突出抓好“十大重点工程”,累计争取古城保护支持资金9亿元。

  【 相关新闻】

   刘秀渡河处”和“麦饭亭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海内分崩,天下大乱。汉宗室之后刘秀欲兴汉室,被王郎追杀。刘秀临于滹沱河,波浪滔滔而不得渡,危险绝境,无策以脱。突然,波浪滔滔的河水瞬间结冰,赶紧踏冰而过,待王郎追兵赶到,坚冰又瞬间融化。后来,光武帝渡滹沱河处的村庄,名“太平庄”,登岸处的村庄,名“凌透”,沿用至今。

  正定县南门以外麦饭亭,是因为刘秀被王郎大军追赶,路过正定城南,又累又饿,部将冯异在百姓那里讨来了一碗饭吃。后来刘秀成了光武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便想起了逃难时吃的那碗饭,命御膳房做一顿那样的饭,但他不知道饭叫什么名字,只记得那饭又圆又扁,御膳房做不成,便派人去查访。原来,当年刘秀吃的是正定一带把大麦仁碾压后做成的麦仁饭。为了纪念这件事,刘秀就命人修了座亭子,起名“麦饭亭”。

  (据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石家庄日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