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靠创新 观念先更新

12.01.2015  13:35

  “把创新发展作为战略基点,以创新为引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构筑河北科学发展的新根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突出创新驱动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我省要摆脱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传统比较优势弱化、传统增长引擎马力下降的困境,必须改变靠拼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把创新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更新观念,适应新要求,采取新行动。

  产业创新的新要求

  ——由零打碎敲、单打独斗向协同推进、全面开花转变

  坚持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引起代表、委员强烈共鸣。大家认为,这对统筹推动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又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树立这样的观念:创新驱动要由零打碎敲、单打独斗向协同推进、全面开花转变。

  “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是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头戏。”省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王志欣说,必须从各地的产业结构实际出发,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选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突破口,用好科技创新的“乘法”,“让老树开出新花”、“让新芽长成大树”。

  产业创新的核心是观念更新。沧州市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计划”,围绕市重点产业,力争在三年内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00个。

  省人大代表、沧州市委书记商黎光说,沧州市提出建设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核心就是创新驱动,要把创新成果变成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在这些方面,我们首先要求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要敢做试验田。

  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重要载体。省人大代表、张家口市委书记邢国辉认为,推动产业创新,一定要抓好园区这个“窗口”和载体。他表示,张家口市将进一步推动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理顺体制机制,下放审批权限,尽快把园区发展空间和开发商机释放出来,将园区打造成为张家口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17家煤化工企业“联体联利、抱团发展”,形成了煤焦油链、煤气链、苯链、精细化工链四条产业链;与十几所高等院校合作组建产学研创新基地,针对园区产业链实施高端技术引进和科研成果转化,使产品的价值实现了数十倍的提升——近年来,磁县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的创新发展令人瞩目。省人大代表,邯郸冀南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磁县县委书记李德进认为,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围绕煤化工各产业链进行的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正是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让传统产业这棵“老树”开出了“新花”,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激活“细胞”的新思路

  ——既要“打气”、“松绑”,又要“浇水”、“施肥”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长期以来,创新主体偏少、企业创新能力弱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一块短板。“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有企业眼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激励。”邢国辉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表的观点,一些企业界代表、委员深有同感。

  省政协委员、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总裁魏立华说,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投入往往很大,特别是一些基础项目持续时间长、见效慢,而且有风险,这使得许多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省人大代表、廊坊高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山告诉记者,为了推广公司研发的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他们计划组建一个电动汽车出租车公司配套运营,但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这项计划一直没有实现。

  代表、委员们认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当务之急是把企业创新主体少这块短板补齐,把企业这个科技创新的“细胞”激活,特别是要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大发展,使之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如何培育和激活企业创新主体?代表、委员们纷纷支招:既要“打气”、“松绑”,又要“浇水”、“施肥”。

  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常务副主席李宗民在发言时建议,要完善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鼓励科技人员和社会资本创办科技型企业。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凡是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机构都应转制成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设立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等方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培育创新品牌。

  省政协委员、河北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汤生玲建议应建立公益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企业能够获取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则能够充分了解科技型企业的全方位需求,发现和挖掘潜在的优质客户,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

  还有一些代表、委员建议: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优势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联合攻关。

  成果“变现”的新措施

  ——释放政策红利,借力京津人才

  有统计显示,2013年全省科技成果中来自高校院所的占42%,但其中86%的成果未得到有效应用。近九成成果束之高阁,原因何在?

  “除了高校院所自身因素外,科研体制、分配机制等制度性枷锁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睡大觉’、转化难的重要原因。”王志欣代表认为,长期以来,由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处置上困难重重、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效率降低、难度增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受挫,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明显。

  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靠改革驱动。突出创新驱动,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安排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措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省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胡木强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行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支持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等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安排,将大大激发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热情。

  王志欣代表介绍,为打破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藩篱,激活高校院所这个重要的科技创新源头,日前,我省还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河北十条”,提出了“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等十条措施。

  毫无疑问,只有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李宗民委员建议,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院校支撑的协同创新机制。

  商黎光代表也谈道,要激活资本市场,加快打造一批专门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平台,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一批高科技企业,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还有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突出创新驱动,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突破“一亩三分地”的利益藩篱和思维定势,全面对接京津科技人才资源,助推河北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把京津的科技人才优势变成河北的新兴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