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发展 传统产业“绝处逢生”——发自定州

19.01.2016  12:06

一个村里土生土长的企业,竟在澳大利亚设立了海外分公司,河北恒达公司董事长史立柱一下子成了定州市的新闻人物。入驻定州体育用品产业园后,在体育用品行业,恒达的名字愈发响亮。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哑铃、杠铃生产商,产品销量占国内市场的30%;产品出口美国、英国、日本等15个国家,出口份额占国内同行业的40%。

体育用品产业是定州的四大传统产业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定州市工信局局长张欣介绍说,上世纪末,该市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高峰时每月出口量高达三四百个集装箱。但本世纪初的几年,定州体育用品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到2012年时,每月销量不及原来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企业数量从最多时的400多家锐减到200多家。

史立柱1989年便在西关东街村开办工厂,对定州体育用品产业这段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十分清楚:“当时都是作坊式生产,使用的是普通车床、焊机和折弯机等简单设备,产品档次低,沦为一些品牌企业的加工厂,利润‘大头儿’都被别人拿走,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史立柱说,当时恒达公司生产的一款曲杆杠铃,卖给国外客户的价格是人民币47元,几乎是赔本赚吆喝,而贴上别人的商标后,这款杠铃在国外超市里的售价是84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大多粉尘、噪声污染严重,环保不过关。特别是2012年,定州全市取缔了冲天炉,包括恒达公司在内,许多企业生产陷于停顿,处于生死边缘。

改变,在一次外出参观后开始。

这一年,定州组织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到山东乐陵市泰山集团考察取经,同样是生产体育用品,泰山集团让来自定州的同行眼界大开。“人家企业规模之大、设备自动化程度之高、产品质量之好、营销方式之灵活,让我们震惊。”史立柱说,参观回来的路上他们就形成共识,由生产商向品牌商转变,靠聚集发展杀出一条血路。

当年,定州市就启动了总投资30亿元的体育用品产业园项目,政府也加大了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的支持力度。张欣说:“成立园区,为的就是搭建企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引导企业壮大规模,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史立柱的公司第一个入园发展。“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史立柱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公司入园后的发展。3年多来,恒达公司专注于杠铃、哑铃生产,累计投入2亿多元,生产全部实现自动化;设立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投入300万元,获得各种专利15项。

如果无法摆脱产品雷同、无序竞争的局面,更新工艺设备及研发的高投入将面临巨大风险。”张欣认为,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把所有入园企业组建成一个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分工协作、共同相互依存的组织结构,这是建立体育用品产业园的首要目的。

目前,定州体育用品产业园入驻企业58家,年产值60多亿元,年利润3亿多元,拥有自主品牌70多个,初步形成了健身、武术、运动等差异化生产的格局。其中,“银箭”牌田径器材,不但取得10多项国际田联的认证,还成功进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国际体育盛会。

前不久,园区内总投资6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体育大厦落成。据介绍,今后所有入园企业将共享设在体育大厦内的体育用品产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展示中心、服务中心,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