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刘柯:“双11”狂欢后的冷思考
□梅刘柯
中央网信办12日发布的重点电子商务平台监测显示,“双11”狂欢购物节期间,我国网络零售额再创历史新高,据初步统计,综合性网络零售平台天猫商城当天的网络销售额达到571亿元,以品牌特卖为主的唯品会网络销售额达3.46亿元,以销售高端食品为主的顺丰优选网络销售额为7200万元。(据《证券日报》11月13日报道)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无论是今年的销售数据,还是其增长速度,都让我们在惊讶我国民众购买力之强的同时,也惊叹电子商务发展的势不可挡。正如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所说,“双11”的火爆,体现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庞大体量和深厚潜力,充分反映了互联网经济的强大活力及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巨大能量。
华丽的数据,的确让人欣喜。但欣喜之后,也要冷静地审视“双11”狂欢购物节中的问题。从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和网友吐槽中可以看到,价格先涨后降、货源不足难抢、预付订金不退、假货水货陈货泛滥、预售商品不适用“7日无理由退货”等依然是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人讲,这些只是一些小瑕疵,无关大局。但任何一个小瑕疵,若不予重视,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都有可能成为大问题。更何况上述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阻碍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世界著名的尼尔森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尽管电商平台的价格优势仍是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元素,但中国线上消费者正日趋成熟和细分化,这也使价格不再成为决定消费者是否进行网购的唯一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障网站平台上的电子店铺都能诚信经营,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打造更好的消费体验,是电商们在狂欢之后应冷静深思的问题。
除消费者外,实体企业和商家也是电子商务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一环节,实体企业和商家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在一些商家欢天喜地“晒”销售业绩的同时,也有一些商家表示,“双11”是赔本买卖——按照“双11”期间电商“价格不能超过五折”的规定,根本“保不了本”,而前期备货、仓储、广告等方面的巨大投入,也“很难吃得消”。事实上,一些大企业如茅台等都对“双11”的“价格战”表示了诸多不满。对于电子商务平台而言,失去了实体企业和商家,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如何建立起更合理的价格规则、利润机制,吸引更多的实体企业和商家参与,是购物狂欢过后应冷静深思的另一个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其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外部监督和管理。国家工商总局在“双11”前夕也专门约谈了部分电商网站,为的就是防范“虚假折扣”“假货”等问题的出现。约谈之后,虽然一些电商网站建立了价格监控机制及规则,但这并没有有效防止问题的出现。这就说明,寄望于电商“自清门户”并不可靠。因此,如何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监督和管理,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冷静深思的问题。
一棵参天大树的生长,既要根深干正,也要修枝打杈。现今,电子商务所带动的互联网经济已是一棵大树,其成长同样既需要电商自身“把根扎深、把干树正”,也需要有关方面拿起斧锯,去其斜枝、剪其败叶。这应该是忧乐并存的“双11”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