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人往哪里去

04.03.2016  10:43

加快去产能、加速“僵尸企业”退出,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难免带来阵痛,如何应对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和职工安置问题,是政府和企业的工作重点,也是今年两会关注热点。记者调查发现,今年有30个省份提出去产能安排,已有超过20个省份出台稳定岗位和分流安置职工相关政策。

稳妥安置职工政策密集出台,中央财政千亿元奖补安置

人社部近期披露,初步统计全国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中央财政将拿出1000亿元奖补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

去产能任务艰巨的河北省,据预测到2017年化解过剩产能,涉及职工54.7万人,其中钢铁行业42.6万人。

记者梳理统计发现,在今年初地方两会上公布的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河北、内蒙古、山西、湖北等地均提出“积极应对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妥善做好化解过剩产能涉及职工转岗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等职工安置就业要求。

河北省此前出台的职工安置分流相关政策要求,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规定比例或人数的,须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方可实施。企业因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关停并转的,应当预先制定职工安置分流方案。

江苏等省份在国家政策基础上,纷纷制定失业保险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如江苏省明确,对兼并重组、产能化解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等相关支出。

内部安置、外部转岗、扶持创业,内退和公益性岗位“托底

去产能后的企业职工如何安置?记者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内部安置。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各地通过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重组等方式,鼓励将富余职工内部转岗留用,作为职工安置主要渠道。在河北省,截至去年10月底,产业结构调整涉及职工51.8万人,其中企业内部转岗留用24.87万人,占比接近一半。

——外部转岗。一位社保业内人士表示,去产能涉及职工的安置分流,尤其是关停破产企业,需要社保、工会等部门积极组织专项招聘会,将人员需求企业和去产能企业无缝对接,帮助职工外部转岗。此外,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创业技能培训指导,协调小额创业贷款,鼓励有意愿、有技能的职工自主创业。

——内退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对于部分临近退休、就业困难的人员,要通过内部退养和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来“托底”。

吸纳就业有较大空间,政府职责重在引导和“兜底

在不久前的G20财长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中国财政有预算给予下岗职工足够的支持。还有不少与会权威人士认为,除了财政托底,此轮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并不大,中国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有可能吸纳产能过剩行业分流人员。

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在“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强调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解决好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问题。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说,东部经济比较活跃的地方,吸纳就业的渠道比较多,即使某些行业企业出现比较集中的减员,也可以平稳过渡,不会有明显的压力出现,“但在一些产业单一的地方,职工安置再就业压力会比较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朝克认为,当前建立标准、摸清底数、制定系统性方案仍是职工安置的首要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郭乃硕说,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政府职责在于政策引导与“兜底”保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安置职工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选择,让这些人员不仅有去处,更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