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百部经典研读”工程扎实推进,取得稳步进展

22.06.2018  14:14

本学期,历史文化学院在总结、坚持既往经验传统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着力做到与师德师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深度结合,在多个维度上打造“百部经典研读”工程,做精做细,扎实推进,取得稳步进展。

与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切实提升课堂讲授质量与水平。 师德师风建设是人才培养及相关工作的基本和起点,学院多措并举,切实强化课堂教学,着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院开设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并由教龄超过30年,教学经验丰富的秦进才、骆继光老师主讲。该课程采取讨论课模式,小班教学,突出专业和史料,受到学院师生一致好评。学院严格落实听课制度,与教学督导相结合,针对2016年以来入职青年教师的课程开展集中听评课活动,发现问题随时督促改进。组织以老带新的课堂教学指导专题活动,邀请教龄丰富、教学富有特色的老教师与新入职青年教师深入交流,结合课堂实例介绍经验、传授技巧、促进提升,目前已开展两期,反应积极。

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广泛开展研读活动,强化深度发展。 学院着力在读书与研讨的结合上下功夫、想办法,促进工程的内涵式提升。在上学期史苑青衿研读会正式启动后,积极总结经验,于本学期总体规划,预设主题,先后组织了4期共10次研读会,共有10名学院教师主持主讲,既有学科带头人,亦有青年学术骨干,涉及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的各个专业方向和领域。研读会活动主题鲜明,有深度,强调互动交流,收效显著,实现了读书、研讨、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

学院针对新生普遍存在规划不足,缺乏学习预期,读书方向性不强等问题,结合宿舍文化建设,在2017级学生中建立导师宿舍联系机制。选拔老、中、青结合的导师队伍,以宿舍为单位与学生建立经常联系。导师主要负责从:立德树人,树新风,传导正能量;引导学生读书,读好书;指导宿舍主题文化风气建设;弘扬榜样先进。结合本项工作,学院已先后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导师、辅导员集体进宿舍,与学生促膝长谈,了解学生学习、读书情况,畅谈读书体验及宿舍文化建设。

学院努力培育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的读书研讨浓郁氛围。张怀通教授多年来一直关心学生成长,自发组织了多种学生自办的学术集册,并搭建微信公众平台沮诵微刊。世界史青年教师许礼捷多次组织2016级学生展开“世界古代史专题研讨”沙龙;中国近代史青年教师李中庆坚持自发组织学生读书小组,品读历史,精进学业。

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以致用,相互促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工程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更要“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出课堂,走向田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切实地在河北地方历史文化当中寻找新方向,发现新亮点,挖掘新潜力。近年来,学院积极推进田野调查与口述史学工作的开展,以探索适应学科专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深入田野和乡间,探索地方文化遗产,讲好河北的故事,发掘地方史料,做好口述资料的搜集整理,是学生学以致用,带动自主创新学习的一个宝贵契机。

历史文化学院经过一年摸索、尝试,先后两次赴邢台英谈村开展系统调查,做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本学期,与灵寿县政府达成战略协议,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学院在当地开展红色文化、地方文化遗产传承、及中山古国文化的田野调查和史料整理。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先后三次前往灵寿各地方村镇进行细致考察。经过严格筛选、选拔后,初步选出了30名本科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分5支队伍进行田野调查及口述历史搜集整理。6月22日,学院召开灵寿田野调查与口述史学师生动员及培训会,进行了整体部署和细致培训。目前,此次调查工作的相关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预计于学期结束后,暑期第一周内全面展开。

百部经典研读”工程是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通过将读书与学业考核紧密结合,达到养成经典阅读习惯,厚实专业基础,锤炼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养的目标。“百部经典研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学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的中心环节。

(供稿:历史文化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