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深入推进教风学风建设
历史文化学院历来重视教风、学风建设,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近年来,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学院在本科生中建立起“讲授-读书-研讨-实训-调查”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学院深入推进教风学风建设。
在讲授环节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规范化管理。重点关注教师讲授的规范化、教学态度和效果,常抓不懈。完善师资队伍,科学分配评价权重,严格奖惩措施,建立负面清单。将教学业绩工作量、人才培养质量情况与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紧密结合。打造精品示范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成果转化。同时,拓展国际化课程,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
在读书环节,以“百部名著研读工程”为依托,引导并帮助本科生阅读经典名著,撰写读书笔记,并将此作为学业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以厚实专业基础,锤炼人文底蕴。工程自开展以来,459名本科生共撰写读书笔记16000篇,人均撰写约4万字,评选编印优秀篇目5辑。工程启动以来,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3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审中,国家级立项7项,省级立项14项,校级21项。
在研讨环节,学院组织各种研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近年来,组织导师接待日、星火学术沙龙、青年历史说、学知讲堂等各类研讨活动百余场次。组织搭建高水平学术研讨平台,培育、提升学术潜力及人文素养。2016年5月主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史学论坛”。本学期,学院打造本科生学术工作坊,正式启动“史苑青矜研读会”。创办学生报刊《载道》、《历史新青年》。打造微信公众平台号“历史青年坊”,学生自主运营,鼓励原创。
在实训环节,大力建设实训教室及实验场所。历史学专业创设模拟教学实验室和自主探究学习室,集授课、录课、编辑多种功能于一体。实训中心聘请市内中学15名高级教师担任实践导师。3年来,共有255名本科生在实训中心完成教学视频录制。在第五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学技能比赛中,2013级本科生代表获得说课组“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考古实验中心是考古学专业教学、实践、科研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仪器设备种类齐全,技术先进,是学生课程观摩、实践和教学的场所,兼具教学科研的双重功能。
在调查环节,历史学专业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家庭历史口述史调查、地方历史发展口述史调查等工作;组织学生读碑会,组织正定碑刻文化实践队,围绕碑刻进行资料收集与深度访谈;2017年暑期,组织师生赴邢台英谈太行山区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史学实践,组织参与大运河文化带沿岸县市调研考察实践活动。考古专学业学生利用暑期开展考古挖掘实践工作,2015年暑期,组织“泥河湾实践队”、“广府实践队”、“兰陵王墓实践队”等小分队展开考古实践;2016年暑期,“康保县田野调查考古小分队”参与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我校三方合作开展的“河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研究”的项目,在张家口康保县开展了为期40天的调查研究;2017年暑期,组织“泥河湾考古实践分队”、“行唐田野调查分队”,对所在地的历史遗址进行调查,参与实际挖掘。
(供稿:历史文化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