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2018年2月7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 2018年2月7日
地 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海淀区阜成路52号)科研楼4层大会议室
主持人: 宋树立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 新闻发言人
嘉 宾: 焦雅辉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高小俊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
季加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这是一场特殊的发布会,把发布会开到现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国家卫生计生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人民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改善,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感受最深切的地方做起,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作出巨大努力,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天请大家来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现场,一方面听嘉宾介绍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好做法和积极成效,更希望大家到现场看一看,深度采访报道。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这个小切口,在里面做大文章。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改善医院的管理水平,对医院进行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提高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度和感受度,最终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服务,切实的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的体验,这是我们改善医疗服务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患者得到了更好的诊疗,更贴心的服务和更好的体验,医疗卫生人员也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尊重。
今天请来的嘉宾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高小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由他们三位向大家通报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首先请焦雅辉副局长向大家介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的有关情况。
焦雅辉:
谢谢宋司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工作”的进展情况。我想借此机会再次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向长期关心支持医疗管理工作的新闻界朋友们、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介绍一下相关工作的情况。
国家卫生计生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手抓改革,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手抓改善,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2015年起,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启动了首个三年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三年来,全国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积极落实各项措施,针对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瓶颈”问题,创新医疗服务举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所有三级医院均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预约诊疗,4100余家医院可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是3年前的4倍;2777家医疗机构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是3年前的3倍;二是医疗质量快速提升。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日间手术量占择期手术比例提高至12.8%,1340家医疗机构设置日间病房;84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增长近40%;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二级医院均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86%的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三是医疗服务更加可及。县医院在对口支援医院帮助下,新建临床专科3600个,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2个省份建立了省级远程医疗平台,覆盖1.3万家医疗机构、1800多个县,含所有的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远程医疗服务总例次超过6000万。四是患者满意度稳步提高。实时在线满意度调查的587万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我国三级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0.7分和93.9分。对互联网上2883万条医疗服务相关信息分析显示,网民对医疗服务的整体感受以正面为主,充分反映改善医疗服务取得的积极成效。
2017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巩固2015-2017年行动计划取得的成果,在全国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等5项医院工作制度。同时,创新推广多学科诊疗、日间医疗服务,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动就诊信息互联互通,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从10个方面着力,努力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以上简要通报的是当前有关改善医疗服务工作情况。欢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谢谢焦局长。下面请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高小俊副巡视员介绍北京市的工作情况。
高小俊:
各位媒体记者,大家好,首先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北京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给予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相关要求,持续改进和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下面,我分四个方面给各位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提高了预约率,就诊更精准。为方便患者预约就诊,我们先后推出了网络预约、电话预约和院内预约以及医联体内的预约,比如我们所在的北京肿瘤医院,他们的预约方式一共有9种渠道,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医疗机构截止到2017年底有10968家,其中三级医院118家。我们有数据统计,北京市三级医院总体预约率超过60%,是61.8%,比2016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北京市属的22家三级医院,2017年的预约率超过了86%,是86.2%,比2016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二、运用互联网,就医更便捷。北京市90%以上的医疗机构都可以提供健康知识的普及、咨询、自助打印检验单,大多数三级医疗机构可以打印X光胶片,60多家医疗机构可以进行电子支付,同时我们制作和发布了北京市111家三级医疗机构的电子地图,发布了149家儿科医疗机构的电子地图和3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地图。
三、一站式服务,就医更简化。北京市有80多家三级医院设立了门诊服务中心,集中开展接待患者诊疗、咨询和投诉等事项,全市16个区2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我们对60岁以上的本市老年人减免普通医事服务费中需要个人支付的部分,从去年4月8号北京实施医改以来,享受到这项政策的将近1900万人次。
四、更加注重安全,就医更放心。北京市先后成立了32个涉及医院感染防控、医学检验、血液净化、肿瘤诊疗和护理等专业的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每年定期进行考核和质量检查。我们有145家医疗机构、将近40项医学检验项目实现结果互认。同时15家北京市属医院建立了70个知名专家团队,去年共接诊疑难重症患者8.6万余人次。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12月29日印发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的行动计划(2018-2020)》,刚才焦局长也都提到了,我想,北京下一步应该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相关要求,认真做好改善医疗服务的相关工作。谢谢各位。
主持人:
谢谢高巡视员。下面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院长介绍医院开展改善医疗服务有关情况。
季加孚:
感谢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感谢媒体朋友。这次新闻发布会放到我们医院,代表了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令我们特别荣耀和荣幸。而改善医疗服务,让群众有获得感,也正是我们医院这些年持续努力的事情。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一直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刚才宋司长也谈到,服务患者需要一整套更深层、更系统、更科学的管理来支撑。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医院,主要取决于是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来为患者服务。也就是说,在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下,能否最大化的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这是我们整个团队和医疗体系要思考的一件事情,也是全世界都在思考的一个普遍问题。比如患者就诊,当患者和家人得知病情,或者基层医院已经诊断患者得了肿瘤,要来医院就诊,首先要面对挂号的问题。挂谁的号、怎么挂号?这些年国家和北京市推出智慧门诊的服务,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特别重要的一项做法。从患者来讲,他要知道挂哪个科的号,要挂什么时间的号;从医院管理来讲,需要我们统一安排这些患者到什么地方就诊,做什么样的检查,我们如何来安排,提高效率来安排患者的就诊。刚才几位领导已经谈到全国以及北京市采取了哪些措施,在我们医院主要有9条通道,确保让患者去他应该去的科室。
除了就诊过程中合理安排不同专家给患者就诊,我们还通过智能采血、提升CT和影像检查效率等系统化服务,一改过去传统的纯人工采血过程,在减少差错的同时,将效率提高了20-30%。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患者72小时内CT预约率。这些背后,代表着全国各大医院提升管理理念、持续改进服务的努力。此外,我们对京津冀一百余家医疗机构、十多个检查结果实行互认,我们有超过五百个志愿者的团队提供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中就包括我们的康复患者和患者家属等社会人员。总之,这些种种努力,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系统化建设,做好医疗资源配置。
进一步讲,患者进到医院以后,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他是否仍然按照过去的传统治疗模式,内科、外科一直走下去?实际上,对于肿瘤患者并不是这样。如何为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好的服务,提供可支付的医疗?我们采取了多学科协作这个手段。病人进到医院以后,我们有十多个专业的多学科团队。这些团队已经建立了十多年,每周都为疑难重症肿瘤病人进行服务,不仅为患者提升了疗效,更重要的是让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感到尊重、公平、透明,让他们知道我们在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治疗。对于医院而言,如何节约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胃癌病人,过去挂了内科又想挂外科,又要看放疗,现在对于这部分疑难复杂的病,我们直接在多学科团队进行诊疗,十几位专家共同商议诊疗方案。通过这个过程,也提升了我们对于不同疾病的认识度。这对医疗资源的节约,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对治疗手段的提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7年国际胃癌大会能够由我们医院主办,这在中国是第一次,也代表了全球对中国胃癌治疗团队的认可。当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整个医疗活动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感受。大家一会儿可以在我们医院看到,比如“心音坊”,患者在等待过程中可以听到音乐,国家大剧院的专家团队把我们作为一个基层演出的地方,经常到我们医院提供高品质的演出。还有我们医院的快闪,还有“心音坊”、“心语墙”。我们一个老的病人在就诊的过程中拿出一个纸条,他说我能坚持到今天就是靠我孙女给我写的文字支撑了我,医院能不能提供这么一个空间让我们表达这些,我们就设置了心语墙,大家一会儿可以看到。因为我们的文化有时候不太愿意直接说,但是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同事,鼓励的语言,患者走过去看到,给他支撑。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在有百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网站上写文章来介绍,中国除了经济发展很快,我们的医疗健康卫生这些年给患者做了什么,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发生的变革。还包括“心空间”,还有“井盖文化”等等,患者的“生命通道”。
总之,我们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永远在路上,未来我们也将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继续改善医疗服务,不忘初心,不断努力,给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平台,一个可及的医疗服务。感谢广大媒体,感谢你们发出好声音,感谢大家为传播正能量做出努力而贡献。谢谢。
主持人:
谢谢季院长。下面,请嘉宾回答大家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财经》记者:
我想问一下各地检验结果互认的问题,我看到有患者和家属都提着几个医院的检验结果,我想问一下这项工作推动情况怎么样?
焦雅辉:
刚才我在材料中也介绍了,现在全国平均来看是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的医院大概达到了86%,北京做的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战略框架下,三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共同推进这件事情。我们鼓励经过质控合格的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的互认,这个事情还要一步一步来,医疗机构之间的设备、专业人员的水平,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前提之一是要质控合格,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已经建立起了三级质控网络,在医院里也有院、科两级的质控网络。医学影像、病理,尤其是病理方面推检查结果互认难度比较大,因为涉及到取样的部位是否准确,病理结果互认推动起来比较慎重。最主要是推动医学影像的结果互认。另一个是检验互认,比如验血尿便这些常规检验,所有质控合格的医疗机构,通过专业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结果合格没有偏移。
另外一个前提,要在一定的期限,比如红细胞有一定的新陈代谢时间,在发生变化的周期之内可以进行互认,有一些检查和检验可能过一段时间病情会发生变化,检查或者检验的结果就不可靠了,所以还要再进行新的检查检验。同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还是要一步一步的推动。
长期来看,随着改革的推进,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来区域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会增加。特别是医改推进过程中,未来医疗服务体系的组织模式形成医联体,在紧密型的医联体,包括专科联盟之内,通过大医院管理的下沉,技术的下沉,基层能力的提升,远程医疗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提升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比例,更好的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负担。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
两个问题,请问焦局长,新的服务计划和老的相比,除了推进工作以外新三年计划有什么变化和亮点?第二个问题问季加孚院长,医院有十几个多学科,北大肿瘤医院专家们都是很忙的,病人也非常多,这种多学科协作具体到每一个患者身上是如何实现的?有没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以证明多学科对于肿瘤诊治比较有效果,患者受益是比较多的?谢谢。
焦雅辉:
我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更多是改善医院内的服务,来改善患者看病就医感受。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把改善医疗服务延伸到医院外,以医联体作为医疗服务组织模式,体现医疗服务一体化和连续性,使优质的医疗服务回到社区。比如将第一个三年形成的一些非常有效的做法变成了制度固化下来,建立临床路径管理、远程医疗,包括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等五项制度,只要医院执业,就必须建立这五项制度,大家都要执行。
同时,围绕着社会的需求,按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要求,把医院的管理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在医联体内,把护理服务,药学服务延伸到基层,满足患者在基层就诊的需求。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过程中,一些慢性病患者,鼓励到基层进行签约。我们大医院把护理的服务,包括医生的专业技术,还有药学服务通过医联体下沉到社区去,来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能够更好的留在社区,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这是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和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相比最大的不同。谢谢。
季加孚:
我回答多学科协作诊疗的模式。大医院医生忙,大医院病人多,所以必须让大医院的医生更加有效地忙到病人身上。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是北大肿瘤医院为病人服务最具特色的诊疗模式。它并非很多学科无机堆砌,而是在背后有很深很强的逻辑。各个学科是否能坐到一起,是否以学术为纽带,是否能够在指南、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每一个病人具体的特点提供服务。降低医院的忙碌程度,让病人更清楚治疗路径,减少过去就医的方式,避免患者不知道自己该去哪儿,在医院里四处找寻大厅,找完外科找内科。让多学科诊疗为病人量身定制一个诊疗方案,通过多学科诊疗平台,在同一个时间,由各个学科的大夫针对该病人,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提出治疗方案,最终达成的共识一定是最适合这个病人的诊疗方案。这也是一种代表全球最先进的复杂疾病治疗的诊疗模式。
从我们团队十几年的研究结果来看,MDT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资料显示,包括我们的研究成果显示,相比没有经过MDT治疗的病人,经MDT治疗的病人,无论确诊的及时性和治疗的生存期,都要远远优于过去传统的办法。MDT的建设,需要有很强的管理来支撑,因为它是不同学科医生的合作。在全国MDT讨论会上,影像科医生就提到,影像科医生过去都是在暗室工作,与其他学科专家交流机会欠缺,逐步通过多学科模式,可以让包括他们在内的不同学科集中到一起,给病人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把过去的繁忙变成一种有秩序的科学诊疗过程。谢谢。
新华社记者:
刚才焦局提到今后三年咱们要继续建立健全五项工作机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请问建立这五项制度的考虑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这五项制度?您觉得怎么科学客观的评价百姓最后的获得感?谢谢。
焦雅辉:
刚才提到,新的三年提出要建立五项工作制度,这五项工作制度全国很多地方很早就已经在做。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当中,我们挑选了解决医疗服务问题的可行性强,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又能够满足新形势下需要的五项制度,在第二个三年推进建立。第一项预约诊疗制度,根据第三方满意度评估结果显示,预约诊疗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在窗口挂号患者的满意度。我们还在推进分时段的预约诊疗。在欧美国家,患者看病不是到医院就可以看的,一定是经过转诊或者预约来的,大家感觉中国和外国门诊最大的区别是人比较多。通过分时段预约诊疗,可以把就诊瞬时高峰消平,形成有序就医的状态。
所以建立预约诊疗制度,一方面是转变患者的就医习惯,也是转变医疗服务提供模式。早期推行预约诊疗大家也有质疑,可能对于城市的年轻人,这项手段比较容易推行,对于老年人或者对信息化手段不熟悉的患者,好象不太可行。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很多医院都有自己的手机APP,比如下载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手机APP,孩子在美国,老母亲在北京,孩子在国外用手机APP也可以帮妈妈预约北京协和医院的门诊,很好解决老年人的预约挂号问题。这项制度不在于医院人多了才要推行,医院门诊人少就不用推行。例如北京不仅限于三级医院,在二级医院、社区都可以进行预约,这实际是就诊理念和模式的转变。
第二项是远程医疗制度。远程医疗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打破空间的限制和障碍。远程医疗让边远贫困的地区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医院之间,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已经形成了服务网,有效的覆盖全中国人民,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能够连通的,都能够把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这些地区。刚才我介绍全国1800个县,包括了832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成为健康扶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让大家都能够共建共享改革成果。
焦雅辉:
第三项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2009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开始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对于医方来改有利于实行规范化诊疗,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让患者能够明明白白的看病。从患者来讲,对整个诊疗计划和诊疗方案可以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现在所有的三级医院都已经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绝大多数二级医院也在推行临床路径管理。这是打破医疗领域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非常有效手段之一。
第四项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刚才已经回答了。
第五项是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这项制度更好的突出了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人文科学的特点。从全球来看,高水平的医院不仅是医疗技术水平高,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人文环境特别好,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医生更多是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如何在医患之间形成润滑剂,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从国际经验和国内的实践来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很好的发挥了这方面的作用。2018-2020年,进一步突出医院人文服务的特点和理念,要求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谢谢。
北京电视台记者:
最近家庭医生签约比较热,这个问题提给北京市卫计委领导。去年9月份北京市发了一个文,《关于提升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有关工作通知》,想问问几个月过去了,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如何?2018年有哪些新的计划?谢谢。
高小俊:
家庭医生签约是打牢基层医疗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国家卫生计生委一直在力推这项措施。我们最新的数据,北京市的家庭医生签约,到2017年底已经达到了800多万人,具体是852万人,签约率达到了39%。重点人群有慢病、孕产妇、老年人等等这些重点人群签约率已经超过了91%,大概的数是501万。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国家卫计委发了一系列指示和要求,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也在做相应的工作,比如我们推出了家庭医生的基本服务包和个性服务包。基本服务包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包括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个性服务包,指针对特殊病人开展上门服务,根据个体化需求提供健康体检、健康管理、转诊等一系列工作。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往前推动,今年的重点工作其实在三年改善医疗服务当中也有所体现。比如预约诊疗,将预约诊疗和分级诊疗在家庭医生服务当中有所体现,比如在医联体组织当中,实现上下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转诊的时候有绿色通道。总之在改善基层医疗服务上,在精准上下功夫。特别是对重点人群的签约率,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更精准、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
中国信息卫生记者:
请问焦局,我们经常去县级医院采访,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推进三年以来,县级医院在某些细节上做得还不是特别好,举两个例子,一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厕所革命不是特别好,还有一个是在服务流程的细节。前一段时间表扬了一批做得好的医院,除了奖励,如果做得不好,有没有惩罚措施?谢谢。
焦雅辉:
改善医疗服务这项工作,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研究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时,主要矛盾是在大医院,最不满意的是人满为患、三长一短问题,所以第一个三年主战场放在了城市的大医院,但同时其他医疗机构也在改善医疗服务。现在三级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三年前比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升,尤其是您刚才提到的厕所革命。现在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主要不是在医疗领域,而是在非医疗领域,包括卫生间问题、停车问题、膳食问题。所以在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中,除了在三级医院主战场继续抓下去,二级医院包括县医院也作为主要的工作领域。特别是县医院,在县域发挥着龙头作用,提升医院管理能力、服务水平,也关系到9亿县域居民看病就医感受。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以医联体为单位,要求县医院要做好改善医疗服务工作,并且将服务、管理更好的下沉。2005年开始启动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就是要求支援医院将医疗机构和医疗管理下沉到受援的县医院,一方面要提升县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还要提升县医院的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水平,不仅是核心制度,还包括在一些细节的管理。改善医疗服务也需要医患双方的配合,提升医院的卫生环境,包括厕所的环境,需要大力推行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
随着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对医院就诊环境的改善和美化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医院是公共场所,需要到每一个到这个场所中来的人共同爱护,才能够保持环境的优美和整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信县域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您提到关于做得不好的是否要惩罚。社会领域,不涉及到法律、道德的,更多是要通过弘扬正能量,以先进典型引领效果更好。如果对工作开展进度慢的进行处罚,实际效果可能并不会令人满意。通过表扬先进,让大家都能够有积极向上观点和认识,向好的学习进行改进,带动更多的医院向典型学习,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比强化惩罚效果要好很多。谢谢。
健康报记者:
请问高主任,国家层面已经印发了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年将如何落实?会不会有一些更加细化的针对老百姓需求的举措推出来?谢谢。
高小俊:
刚才焦局长把国家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特别是五项制度解读得非常详细。北京市今年改善医疗服务的重点应该抓三方面工作。大家知道,北京市从去年4月8日开始实施医改,总体评价是12个字:总体平稳、符合预期、变化积极。最新的数据,医改九个多月来,我们的三级医疗机构门急诊量下降了12%,二级医疗机构门急诊量下降了3%,城区一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升的幅度超过了20%,有的将近25%,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升的比例达到了16%。北京市的医改和三年行动计划是完全吻合的。
今年北京市改善服务行动计划第一个做的就是抓改革。实际上三年行动计划的五项制度和十项需要做的工作创新的项目都包含改革,因为我们国家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都要求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我们今年还要抓改革。比如,去年我市推出435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涉及到3700多个医疗机构。北京市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总量大概是6000项左右,还需要继续调整。这项改革涉及到多个部门,我们正在反复论证,一旦条件成熟,我们会推出第二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改革。
第二是抓服务。改善医疗服务,关键是在服务。刚才焦局长、季院长介绍了很多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把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安排在北京市属的肿瘤医院,是对北京市工作的初步肯定,但更多是鞭策和激励,就是改善医疗服务永远在路上。因为百姓对健康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抓服务改善这项工作,我们会继续做下去。近期,北京市要召开全市的卫生计生工作会,相关的内容和要求也欢迎媒体朋友们关注。
第三是抓基层。分级诊疗、预约诊疗,是全世界医疗卫生通行的诊疗模式,刚才焦局长说到,不管是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还是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私人诊所、其他的民营医疗机构,都需要预约诊疗、分级诊疗,都应该逐渐适应,朝着分级诊疗的模式发展。很多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在预约诊疗服务上做得非常好,需要公立医院进行学习和借鉴。改善医疗服务,特别是加强基层建设方面,前面说到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准化、个性化,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加强基层儿科建设、妇幼工作,也都在我们考虑当中,这也是加强基层建设必须做的工作。一句话,我们会按照十九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要把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要求,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谢谢大家。
南方都市报记者:
请问焦局长一个问题,现在经过三年之后,“三长一短”问题还是我们提升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主要矛盾吗?特别是就诊时间短的问题,通过预约就诊的比例提高,有没有把就诊时间拉长一些?谢谢。
焦雅辉:
第三方的评估显示,经过第一个三年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三长一短”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还有待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需要改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深化医改,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中,第一项制度就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预约诊疗,优化服务流程,“三长一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缓解。病人按照预约的时间来,等的时间可以比以前短。尤其是按照分时段预约诊疗,比如约的是上午10-11点,患者在这个时间段来,就可以减少等待时间。包括智慧医院建设中的移动支付,一个手机就可以进行支付,不用再到收费窗口排队,减少等候时间。
延长医生与患者交流时间,有赖于科学分流患者,比如大医院慢性病、诊断非常明确的患者,可以分流到基层下去。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让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人能够下沉到基层,一方面可以更好发挥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作用,另外一方面也能减少医疗费用负担,控制成本。将患者下沉到基层,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另外一方面要推进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两翼。通过签约服务,可以再基层解决绝大多数的医疗问题,将来通过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签约服务,能够为患者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让群众少生病或者不得病,实现医和患双赢的结果。如果能够把大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合理下沉到基层,大医院就能够集中精力解决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的患者问题。改革和改善同时来发力,“三长一短”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谢谢。
中国人口报记者:
问题提给高主任,刚才高主任反复提到北京市一直在实行精准预约,介绍材料中提出北京市今年要力争80%的三级医院门诊预约时间精确到30分钟。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北京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谢谢。
高小俊:
精准预约就是看病时间更准确、更具体。落实改善医疗服务,我们从2015到2017年提出的这个要求。什么时间段去医院看病?不需要都赶在礼拜一,都在上午,而是要根据病情,根据医院的接诊能力进行综合判断和安排,这就需要进行预约。预约就需要有时间,一开始预约是上午或者下午。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我们推出分时段预约,现在有的医院可以精准到30分钟。比如朝阳医院,他们的部分科室已经精准到了15分钟。怎样做好精准就诊、精准诊疗,有几个需要做的:
一是医疗机构要合理调配医疗服务力量,合理安排到上午、下午,合理分流急诊患者,根据对门急诊量的监测结果,参考疾病发病率进行科学的安排。比如前一段时间北京市应对流感,我们就做了相应的调整,相关委办局进行调度会商,每天委机关内相关处室会商,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调配医疗服务诊疗力量。二是把相关的平台搭建好。北京市和相关医院建立了多种预约平台和渠道,比如肿瘤医院为患者提供了9种预约方式,多种预约平台尽可能多的让患者充分利用,尽可能方便患者预约。三是预约以后,我们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是不是都顺畅。比如患者预约9点来看病,医生的病人还没有看完,或者预约好的病人9点没有赶到,这都需要进行适度调整。最终希望通过更加精准的预约服务和适度调整,让患者诊疗安全可及,也就是十九大报告和2016年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提出来的“以病人为中心”,把我们的分级诊疗和预约诊疗做得更好。谢谢。
主持人:
感谢在座的嘉宾,感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提供的场所和详细介绍,感谢各位记者一年来的关心和支持,衷心祝愿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