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5月23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4.05.2019  20:11

  时 间: 2019年5月23日

  地 点: 委机关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 宋树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

  嘉 宾: 王云亭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副主任

      吴文铭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张 前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藏专家)

   宋树立: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这场发布会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的第12场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还是按照今年的发布会主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进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上一周,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组织了媒体调研团,到西藏自治区调研医疗卫生事业进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和内地、全国同步发展,各族人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特别是中央决定开展组团式援藏以来,我们内地很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员到了西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组团式的帮扶。医疗服务和妇幼保健、藏医藏药、疾病防控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输血加造血的方式大大促进了西藏的健康事业,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上周我们是走下去,今天很高兴地请来了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王云亭同志,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文铭同志,他也是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从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岗位走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这一新的岗位上,还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前同志,他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援藏专家。

  今天,把嘉宾请上来,主要是向大家介绍我们如何围绕着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水平开展的工作情况,以及这些工作取得的进展。通过“走下去”“请上来”全景式的反映今天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下面,我们就首先请王云亭书记向大家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进展成效。

   王云亭:

  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对西藏卫生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西藏、情系西藏,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亲自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惠及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特殊优惠政策,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阔步前行,快速发展。西藏各族人民从健康水平大幅提升、看病就医更加便捷舒心的巨大变化中,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打心眼里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伟大祖国,感谢新时代。

  当前,全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建立,覆盖区、市、县、乡、村五级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构建形成,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急救和巡回诊疗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548个,床位16787张,卫生人员24018人。每千人口床位数4.88张(全国2017年5.72张)、卫生技术人员5.54人(全国2017年6.47人)、执业(助理)医师2.41人(全国2017年2.44人)。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建立完善,建立了政府主导,个人自愿参加,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筹资,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农牧区医疗制度为根本,农牧民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农牧区医疗制度政策覆盖率、参保率均达100%。卫生健康运行新机制加快形成,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卫生健康大会并印发了《关于推进健康西藏建设的意见》和《健康西藏2030规划纲要》,深化医改扎实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始终发挥卫生健康系统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我区人均预期寿命由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至70.6岁,孕产妇死亡率从5000/10万下降到56.52/10万,婴儿死亡率从430‰下降到11.59‰,提前完成2020年预期目标。

  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开创了卫生健康援藏新模式,助推医疗服务水平取得短短三四年跨越几十年的历史性成就。2015年6月,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社部、教育部等部委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7个对口支援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七个地(市)人民医院专科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组团”特点和对口帮扶关系,确定北京协和医院等8家医院(单位)作为牵头单位,选定65家“三甲”医院作为包科医院,以“一对一”、以院包科形式承担人才帮带、专科建设等工作。

  4年来,各支援医院选派了4批659名医疗专家进藏,帮带588个医疗团队、1446名本地医务人员,各受援医院选派了1147名年轻骨干到支援医院跟师学习,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打包移植”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847项,填补刷新区域内医疗技术空白1014项,338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90种“中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疗。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那曲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地市级“三甲”医院的历史,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地区也建成了首家“三乙”综合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实现了从“单兵突击”转向“集团作战”, “输血”为主转为“造血”为主, “骑车带人”转为“教人骑车”和“自己骑车”,贯彻 “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的新理念,全方位、大幅度地提升了我区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取得的成效是深层次、历史性的,破解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取得了原来想也不敢想的进步,对加快健康西藏建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

  二、以包虫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治为突破,构建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包虫病是我区发病率高、对经济社会和身体健康危害大的重点地方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西藏包虫病发病率高达1.66%,74个县(区)均有流行,是我国包虫病分布区域最广的省区,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健康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201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决不把包虫病带入2020年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歼灭包虫病的战争在西藏迅速展开。

  为了尽快查找患者,赢得治疗时间,自治区把包虫病筛查作为首要任务,统筹调动3000余名区内医务人员、动员近500名援藏专家,组成800多个筛查组,开展全人群筛查。为了加快进度,筛查医生刻意减少饮水量与次数,有的医生一直站着操作仪器,以节省时间;有的援藏专家高原反应严重,但仍坚持边吸氧边筛查;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骑着摩托车甚至步行背负仪器设备,走村入户开展筛查。江苏省常熟市疾控中心援藏医生黄轶花同志,因劳累过度倒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通过共同努力,仅1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区300多万人口的全人群筛查。

  确定区内13家定点医院,预留床位150张,医疗费用由政府财政实行兜底保障,“无预约、无等候、零支付”地开展救治工作,目前已经累计开展手术治疗5000多例,符合药物治疗标准的患者统一免费发放药物,实现应治尽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群众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显著提升,卫生习惯逐步养成。

  在总结包虫病综合防治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区重大疾病防控任务仍然异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采取针对性、区别化的综合防治策略,建立我区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新模式。一是政府集中解决大病:主要针对包虫病等发病率高、对经济社会和身体健康危害大的疾病,采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手段,统一组织开展筛查救治。二是医疗机构治好重病:主要针对脑出血等随时危及生命的疾病,利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等途径,提升医疗急救能力,及时进行救治,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三是基层服务管住慢病: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做到血压有人量、血糖有人测、指标有人看。四是疾控部门切断传染病:发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作用,对鼠疫等传染病实施综合防控措施,严防严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西藏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一个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我们以包虫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综合防治为切入点,盯紧健康扶贫重点,推进 “三个一批”行动,采取基层巡回诊疗等措施。全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从63394人下降到12309人。

  三、西藏客观条件特殊但深化医改没有任何特殊性,坚持推动我区深化医改改革从“迈方步”转向“急行军”。 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西藏卫生健康事业正是在改革中成长、发展的。当前,西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已经全面建立,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加强。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增强卫生健康服务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内部运行机制和效率,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深化医改作为事业发展的重大契机,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等各项改革,做到能宽则宽、能优则优、能保则保,确保越改越好、越改越符合实际、越改越对干部群众有利。一是坚持“带土移植”与“内生活力”并进。一方面,通过卫生健康援藏,“原汁原味”地复制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消化吸收”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内部动力。二是落实投入责任与转换内部机制并举。在确保各级政府对基本建设、设备装备等投入的同时,推进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卫生健康综合监管等制度建设,提高运行效率。三是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与促进资源下沉并重。针对西藏实际和群众健康需求,自治区提出了“大病不出自治区、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区”的目标。我们推动制定分级病种清单,定期调整补充病种目录。同时,组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促进医疗资源下沉。2017年度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工作中,我区位列第18名。拉萨市、日喀则市分别被确定为2016、2017年度落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四、得益于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历史悠久的藏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藏医药是起源和根植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医药,是重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藏医药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目前,全区公立藏医医疗机构达到50所,民营藏医医疗机构163所,藏医药技术人员3763人,病床2412张,89%乡(镇)卫生院和38%的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藏医药服务,藏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前,全区卫生健康系统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健康西藏建设,既离不开我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无私援助。在此,希望广大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友人,一如既往关心支持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扎西德勒!

   宋树立:

  刚才从云亭书记的介绍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藏民情的纯朴,以及我们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的工作状态。云亭书记介绍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艰苦卓绝的工作,流汗流血甚至付出了生命。上周记者团在西藏的时候,纷纷表示没有想到援藏干部、援藏医疗卫生人员所做的工作取得了这么大的进展,也深深的被他们的精神感染。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台上嘉宾愿意回答大家的有关问题。按照惯例,我们还是举手示意,同时通报一下您代表的媒体。

   新华社记者:

  我想问王书记,您刚才提到了西藏自治区城市医院对口帮扶高海拔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内地医院又是如何对自治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谢谢。

   王云亭:

  我们医疗人才组团援藏重点提升了自治区和地市级医院的水平,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援藏把“1+7”,就是这些地市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已经结上了对子。但是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水平仍然需要进行帮扶,2016年2月份,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央军委政治部、后勤保障部联合针对贫困地区启动内地三甲医院对口支援这些贫困地区的县医院工作中,把西藏自治区74个县区的85家医院结对帮扶出来。这种模式也采用了医疗人才组团援藏的模式,每家医院派出专业互补的5人团队,重点解决“四个一”,一是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队伍,新增一个服务项目。同时帮助建立一套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因此,通过近两年内地三甲医院对口帮扶西藏的县医院,整个县医院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将近2000多种病在地市就能诊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县区就能治疗。这样的话,县医院和市医院分级诊疗流程就对接好了,按照“1774”工程实施计划,“1+7”是医疗人才组团援藏的8家医院,在全国的支援下,把内地三级医院优质资源引入西藏县级,结合“1+7”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这样形成一个网络,县医院和市医院就可以建立一种双向转诊、分级治疗的模式。

  但是西藏地域比较广阔,尤其是在阿里、那曲4500米以上高海拔的乡镇医生院也是老百姓看病就医比较困难的地方,医务人员短缺、医疗技术相对比较薄弱,西藏地市级医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我们就提出能不能依托区内地市以上三级医院自己解决高海拔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存在的困难,也采用医疗人才组团式的模式,派出3个人到那里帮着看病,同时培训当地的医生。从2017年开始先在15个乡镇高海拔的都是4500米以上的,有些还是边境地区,通过组团式带教,真正把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提升起来,已经帮扶了15家乡镇卫生院,今年初我们又拓展到31家乡镇卫生院,真正的把乡镇卫生院尤其是高海拔地方的乡镇卫生院的水平提升起来,解决老百姓就近看病就医的难题。通过这些对口支援援助方式,把西藏整个机构医疗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这样的话,再通过几年,我们从县乡到地市,再到自治区,三级医疗网络基本可以建成,同时再通过一些远程医疗、其他的帮扶手段,真正的把它连起来,这样就成为一体了。只有“1+1+1”大于3大于4的效果,才能真正把西藏的医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扩大它的服务能力,真正保证群众的健康。

  因为地市医院和自治区医院就是我们说的“1+7”医院,这8家医院重点解决了比较疑难一点的疾病,尤其重症的救治,是西藏医疗卫生的主力。县医院通过内地的85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主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重点按照我们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临床路径,培养他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疗,可以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和规范医疗行为,把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管住。基层的乡镇卫生院,我们先从高海拔做起来,乡镇卫生院的对口帮扶是我们自治区组织区内优质资源进行对乡镇医院的帮扶。今年6月份还要再开展巡回医疗,因为西藏也有媒体同志去过,也有没有去过的,西藏医疗资源比较缺乏重点在基层,医务人员的人数不足,比如乡镇卫生院的编制10个人,大部分是5个人,县医院有50个编制,基本二三十个人在岗,缺员率达到40%到50%左右。

  另一方面,工作量不饱和,到乡镇医院看看每天就是三五个病人,县医院每天二十多个病人,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就是不饱和,不饱和不是因为老百姓没有健康需求,是因为西藏的县、乡这些医院和内地医院不一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容不光是看病,是六位一体,还要做建档立卡、健康宣教等等,承担公共卫生的工作。我们从今年6月份开始,要形成巡回医疗,把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和村医联合起来,专门配车每天到百姓身边去,既看病又做健康宣教,还做一些公共卫生的事,这样就解决了医疗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不足和老百姓有病没有人管的局面。所以说,西藏通过这些模式,有些适合西藏自身的情况,有些国家从更高层面给我们支援支持,进一步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西藏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问题。

   解放日报记者:

  请问王书记,关于上海援藏的问题,我们知道两周前,日喀则市医院当地的医生首次独自完成了一例腹腔镜下手术。王书记,您怎么看待上海同行们对日喀则当地医疗卫生体系的带动作用?谢谢。

   王云亭:

  像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这四年医疗人才组团援藏中非常多见,日喀则是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十几家三甲医院优质资源对口帮扶。日喀则是西藏人口最多的地市,也是自治区区域医疗规划的西藏西部医疗副中心,建好这个中心不仅可以解决日喀则辖区群众医疗服务需求,还能辐射覆盖到阿里、那曲两个地市,具有重大的健康服务效应。这位记者同志提出的例子是在四年组团援藏工作中不断出现的常态,比如刚才说到的腹腔镜下的手术,包括红细胞单采技术、心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血透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但符合当地病种需求,他们也在开展新技术同时做了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帮带本地医务人员和开展科研教学等大量工作。在这样的努力下,日喀则市医院由原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局部医疗中心,通过四年来的援助,他们现在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开展了很多新的技术,有些疑难技术,包括三、四类的手术都是和三甲医院相匹配的,所以这四年的变化应该说还是很大的。加上上海市对日喀则市的帮助也很大,不光从医疗技术,从整个医院的管理上也把日喀则市打造成了全自治区在同级医院里,在医院的管理、整个流程、院容院貌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搬到新院区以后,一所现代化医院在藏西矗立起来了,解决了当地很多老百姓的就医问题。所以,在这8家医院里,日喀则在上海的支援下进步还是很大的,他们不光是做当地适宜的技术,同时结合高原病特色的一些技术,他们也在不断的探索,包括原来日喀则不能开展的一些心脏手术,现在他们能做介入了,马上还会引入搭桥技术,同时还要开展血液病的治疗,陈赛娟院士也在那里建立了院士工作站,还有一个糖尿病领域的院士也在那儿建立了工作站。这样的话,我相信再通过一轮医疗人才组团援藏工作,日喀则的医疗水平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和上海三级医院同质化的距离就会不断拉近。

   健康报记者:

  我有一个请问吴院长,您既是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院长,又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副院长,我想问一下,北京协和医院对西藏开展对口支援的过程当中都做了哪些工作?援藏专家到了西藏以后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吴文铭:

  感谢你的提问。和刚才王云亭书记介绍的一样,我们从2015年开始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社部等多个部委联合推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开始实施,因为我是从第三批、第四批的领队,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包括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卫生健康大会上讲话精神的一个具体实施。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实施四年,实际上从我个人来说,我不只是代表北京协和医院,我的原职是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但援藏工作是由协和医院牵头,北大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和北医三院四家医院连在一起的,我们叫医疗国家队。我是作为第三批、第四批的领队这么一个身份到西藏去的。从支援方的角度来说,我们医疗队还是带着国家的意志、带着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到了西藏。我印象很清楚,去年6月份的时候,克强总理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察,对我们医疗队提出一些希望,他说:“你们在这儿不只是做医生,更要做园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殷切的期望。上次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同志到西藏调研的时候,去推动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时候也提出来,要我们医疗队到这儿做三件事,第一个是提升理念,第二个是推进规范,第三件事是提高技术,我觉得这是中央给我们下达的政治任务。虽然我是北京协和医院派出的,但是我们整个医疗队,包括协和、北大三家医院,包括北大医学部,我们是一支队伍。我们到了西藏以后做了非常多的实际性工作,张前教授是北大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专家,我们做了很多医疗工作,为当地的老百姓看病、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刀做手术,我们还建立了很多像会诊中心这样一些具体措施。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很多的传帮带工作,包括请内地的专家到西藏,我们用西藏自治区为我们专门建立的人才基金,请来自北大、协和这样的国内顶级专家,去传经授课。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也很难办到的。我们把这条线穿起来,请这些专家到西藏传经送宝,包括我们建立了师带徒,把当地的专家和北京顶级的专家进行结对子,把他们送到北京的协和、北大去进行培养。我想这是我们做的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

  实际上组团援藏也改变了过去的模式,刚才宋司长介绍的,医疗援藏持续几十年,现在组团式援藏和过去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现在从“输血”到“造血”,既是医生又是园丁,过去是零星的选派,比如这个专业是跨度很大的,今年来的和明年来的不太一样,现在我们组团式援藏,也叫组团布局。像协和,我们是负责9个平台科室的建设,包括检验科、病理科、药剂科、手术室、麻醉科这样的平台科室。北大派了21个科室专家,涵盖了几乎全部的临床科室,我们把这种模式叫以院包科,也就是一家医院来具体管一个专业、一个科,这种模式可以看到,它显现出了更大的帮扶优势。另外,从硬件投入来说,比如协和医院专门拨款500万给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建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现在从西藏的患者和北京的顶级专家之间可以无缝对接,随时对一些罕见的病例进行会诊。包括现在的信息化,国家提出“互联网+”的模式,从北京来说在西藏也有应用,比如病理切片,如果在西藏一个诊断不清楚的切片,通过数字化的模式发到北京,非常快的就可以请到北京的专家进行诊断,发回到西藏,极大地缩短了以往患者的诊断时间。

  另外,您提到了援藏专家的在西藏的工作生活情况,四年来,从2015年到现在协和牵头,北大三家医院一共派出了120多名医务人员、医学专家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具体的帮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像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对我们的专家应该说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甚至比我们其他来西藏援藏的同志还要重视,因为这些专家到西藏不容易,开展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和内地不一样的困难。所以,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很重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人才基金的申请,包括在组织部的食堂给援藏专家建立食堂的专柜,确实体现出了对我们援藏专家的厚爱。另外,像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也是这样,多次组织我们专家到基层去调研,让我们这些北京的顶级专家了解西藏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也给大家增强这方面的教育。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房子很紧张,但是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领导的关心下,医院腾出了很多的周转房给我们,保证每个专家一人一套单元房,里面家具、生活用品都配齐,所有的专家每批交接的时候都是拎包入住,解决了我们医务人员到西藏工作的后顾之忧。我想主要就是这些情况。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请问吴院长,从受援方角度来说,您能不能说一下援藏工作到现在西藏人民医院有哪些提升,尤其针对地方上的疾病或者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国家队的队员轮替的周期是什么样的一个周期,不管是提升技术也好,还是建立规范也好,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怎么解决人员轮替和持续性工作之间的关系?谢谢。

   吴文铭:

  我们现在这个模式是这样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我们叫“1+7”,1指的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这是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顶级医院。7是指7个地市医院。1和7的轮换不太一样,但是大同小异,我们的专家是每年轮换一次,由北京协和和北大三家医院派出的每年30位的专家,覆盖的实际上是20多个科室,因为有一些手术室、麻醉科算在一个科室里面,这些专家一年轮换一次。还有就是管理者,北京协和医院派出的牵头管理者,时间就会长一些,一般是两到三年,保证我们政策的持续性。这就是我们大概一个轮替。

  轮替,我们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压茬交接”,就是旧的一批要走之前,他要等新的一批来,旧队员和新队员两个队员之间,比如心内科的张前教授,如果他今年结束援藏,他要等新队员先来,他们至少在一起压茬交接、无缝对接至少两个星期,包括科室的管理、病种,因为这里的病种跟北京还是有些区别的,在这些角度进行一些交接,包括原来所带的徒弟的工作交接,包括涵盖了亚专业的覆盖。

  我在选派之前,是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但是我现在担任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在我到西藏工作这两年来,我确实看到了整个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给医院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软硬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去讲。从软硬的角度来说,我们先说看得见的,物质上的硬件,比如从医疗设备来说,西藏自治区给我们拨款,从2018年到现在大概有1.2亿,用于大型设备购置,比如CT、核磁。现在患者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越来越多,我们的设备明显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给我们更新设备、购置新设备。另外,像我们原来没有的专业,比如像核医学、放疗这些专业原来西藏没有的,在国家“十三五”给我们安排的能力提升项目资金里面,国家给我们拨款了1.5亿,用于购置直线加速器、医学设备等。

  当然,自治区人民医院自己也在投入,还有基建项目,自治区给我们拨款大概4000万,用于改善援藏专家的住宿条件,正在兴建的援藏专家公寓,现在施工队已经进场了,明年就可以看到崭新的援藏专家公寓。包括“十三五”重点项目,手术重症和肿瘤中心建设,国家也是拿出2个亿用于基础建设,这是硬件方面。软件上的,我指的是医院的服务能力的提升,我这里有几个很简单的数字,比如从组团式援藏2015、2016、2017、2018年这四年,我们门诊服务量从57万、59万、61万一直到去年63万,这个数字可能在内地的医院并不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拉萨市人口是60万,就意味着一家医院的门诊为拉萨市的每年每一个人服务过一次。另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现在也承担了全自治区近10%的住院量,这就是我们服务能力的提升,包括我们连续四年平均住院日在下降,手术量在增加,包括我们出院的患者人次都在增加,这都是服务能力增加的一些综合体现。还有医院综合的经济运营指标也是越来越好,所以硬件投入在增加,援藏专家来了以后给我们带来了技术上的飞跃、理念上的更新,看到的结果就是医院对患者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加,这是软硬的角度来说的,包括我刚才讲的有投入也有产出。

  应该说,组团式援藏这四年来,从我们医院的感觉来说,过去不能开展的手术,现在能够开展了,过去看不好的病,现在能看好了,过去不能常规开展的手术,有的时候专家来了才能做,专家走了,手术做不了了,现在我们可以常规开展。过去需要人家带,专家手把手的帮你,逐渐过渡到专家看你来做,现在很多手术,很多和内地一样的技术,即使专家不在,我们本地的专家完全可以完成。我个举例子,我们消化内科的ERCP,现在大家在内地都知道,很多医院普遍开展,但是过去在西藏是不能常规开展的,有专家来才能做,专家走了,不会做。从我们组团援藏四年时间,最开始就是专家教着,后来专家看着,到现在专家出门诊的同时,我们本地的专家照样可以做,而且做的很好,可以白天做,也可以晚上做,晚上有急诊,比如急性胆管结石、黄疸的患者,到了急诊,我们本地的专家就可以做ERCP,这个跟内地是一样的。所以,现在很多西藏老百姓就不再去内地看病了,因为在人民医院和地市医院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为什么还要跑那么远呢?这是几十年来国家对西藏医疗的投入,特别是最近四年来医疗人才组团援藏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不用再跑到内地去看病了,绝大部分疾病在西藏都可以解决了。

   宋树立:

  说到“变化”,我们张前主任也在这儿,能不能请您从心血管科主任的角度,向记者介绍一下,您看到的变化。

   张前:

  建立了以达娃次仁副主任医师和潘彬彬医师组成的电生理及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诊疗团队、次旦罗布副主任医师及德吉主治医师组成的心脏起搏治疗团体。这是全区唯一一家能够常规开展,就像刚才吴文铭院长所说的,不需要借助外援能独立开展该业务的医疗团队。2017年到2018年之间,在北大医院的陈明、郑博两位专家的帮助下,重点培养了古桑拉姆副主任医师、央金主治医师及格桑嘎瓦主治医师,两位主治医师组成的冠脉介入团队。因此,他们整个心内科的冠脉介入团队在手术难度以及开展力度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使整个心脏内科在全区冠脉介入的领域内巩固了它的领先地位。现在本科具备的团队就是两个术者、两个助手,这是一个良好的人才梯队建设,也使我们可以进行全区首个胸痛中心国家标准级的认定而奠定了基础。2018年我援藏以来,重点的是扶植和完善了该科心脏重症监护团队的建设,因为整个人才梯队培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固定的团队模式,包括一个副主任医师、一个主治医师和三个住院医师,这个团队建设以外,还要给他们建立一些制度和规章制定,比如独立查房、床旁交班,这是我们西藏重症监护病房所特有的一种模式。同时还进行全科范围内的心血管危重症诊疗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在全科之内已经开始推广床盘心电图,还有心脑动脉监测等新技术。正是因为以上这四年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整个心脏中心在2018年确认为西藏首个心脏病中心,这是我们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给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内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

   人民周刊记者:

  请教吴院长,刚才您提到了我们医院在组团式援藏过程中很好的优势、优点。请问,在制度层面,我们援藏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推广、肯定的内容,以及未来我们还有哪些制度层面需要调整和变化的方向和内容?谢谢。

   吴文铭:

  我想,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重点加强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医疗,二是管理。所以您提的这个应该还是在针对管理层面的,就是我们这个管理也分为两个层面,就是院、科两级。例如张前主任她们就从事科室管理,科里每个学科建设是关键,学科也要建章立制,一个学科要建立中长期发展计划如:三年计划、五年计划。

  从医院角度来说,因为我的前任韩丁院长也是协和医院的副院长,我是2017年到西藏接续他的工作。我们四年以来,实际上针对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还是破解了过去自身发展的一些困难,制度层面的难题。同时我们也把北京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包括北医的管理理念带进来。比如除了我和韩院长来自北京协和医院,还有两位副院长,像上一批的周洪柱副院长和现在的袁建峰副院长,他们分别来自北医三院和北大医院,他们带来的是一些北大的管理理念。刚才您提的从制度层面,我只是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第一个建立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章程,按照现在管理规则来说,相当于医院的“宪法”,医院所有的大事,包括办院的宗旨、理念、服务范围和对象,都写在这个章程里了。按照国家要求,在2020年全国所有医院要建立章程,实际上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此,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路径。

  另外,我们突破旧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从2017年开始,不再接收任何形式的调入。随着国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我们完全跟着国家脚步走,我们有区内和区外的招录,还有高端人才的引进,这些都实现了自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原来只有一个很简单的综合绩效的改革方案,指标只有8项,我们现在结合了协和和北医的先进做法,根据不同的部门把整个的绩效考核点数基本上扩展到了300多项,这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管理更加的精细化了。还有很多层面,我这里举一个例子,西藏除了做好医疗服务以外,人员培养也很重要,大家来这儿工作、援藏,实际上还是为了给西藏留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靠得住的医务人员队伍。这些医务人员的培养,就不是说简单的只是开几个刀了,我们要从制度层面,比如把科研和教学两个部门完全分开。从教学的角度,国家要求医教协同,我们和西藏大学医学院深度融合,为他们培养本科生,我们接收地市和县里送来的进修生,包括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从教育上来说,为这些人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制度保障,我想这些都是从制度保障层面做这些工作的。

   中国日报社记者:

  请问云亭书记,您刚才提到6月份即将开始的巡回诊疗,请问这次的巡回诊疗和以前开展的类似的巡回诊疗有什么不同,专家是本地的医生还是引进过去的医疗人才为主,以及会覆盖哪些地区?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王云亭:

  西藏因为基层医疗人员不足,技术服务能力弱,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主要还是协调自治区内部的医疗机构来做这个事。怎么做呢?从县医院抽一两个医生,乡镇卫生院抽一两个医生,加上村医。因为现在西藏自治区都实现了一村两医,这样由五六个人组成一个巡回医疗组,政府就给配专门巡疗车,车上配一些基础的比如测血压、验血糖的便携器械。西藏一个乡镇十几个村,他们形成团队以后,一个月争取把他们包片的十几个村看一遍,有病就给老百姓进行医疗服务,没有医疗问题就做健康指导和公共卫生服务。这正好一个月就把他包片的乡镇全走一遍,下个月又来。还是这一组人,还是这十个村,这样的话,我们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真正做实了。不光是签约,还要服务到位。同时有些疾病可能巡回医疗组还解决不了,那我们可以把从病人从村带到县里去,因为县里的医生在,医疗水平也相对较好。县里治疗以后,需要接回来,也是这一组把他接回来。这样真正把老百姓的健康就通过医疗组来管住健康。我们准备今年先在将近100个乡镇来做,明年争取全覆盖,因为西藏主要把基层的网底扎牢以后,老百姓健康守门人作用发挥出来,西藏的健康建设,包括我们预期寿命再进一步提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三步走”的目标才能实现。

  今年我们准备6月份开始做,先在不到100个乡镇开展工作。医疗团队都组好了,先在阿里、那曲、日喀则和昌都,都是高海拔、边远地区开展。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优化模式,真正把巡诊医疗作为解决西藏基础群众看病就医难的一个突破口,让我们积累一些经验出来,这些经验对内地尤其贫困地区的省份也是比较实用的,因为基层都缺人,不光是西藏的基层缺人,我们内地的基层也缺人。大家都在积极破解这种现象,像60年代赤脚医生一样,赤脚医生原来都是通过骑马和简易的交通工具,就在老百姓家门口转,走街串巷,把家庭人口的身体情况和人口状况都清清楚楚地掌握,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健康的问题。健康主要是把上游管住。医疗机构治的是下游,现在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主要转变为健康管理,只要把健康管好了,让他们少得病和少得大病,这样他们的幸福指数就会不断的提升。西藏在这些方面,我们想通过这些方式开展工作,因为西藏虽然地域很大,但是人口不多,330万人左右,除了城镇五六十万,真正农牧区的老百姓就二百多万人,如果把这些人管好了,西藏卫生健康工作就有了很强的基础,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关注这些事。

   中新社记者:

  请问王书记,因为藏医药是中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守住文化和传承之外,西藏自治区在藏医药创新方面有什么举措?另外,西藏的藏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现状如何?谢谢!

   王云亭:

  第一,在财政投入上,藏医药的发展主要靠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活力和进步。西藏藏医药始终抓住创新的脚步。西藏本身的财政力量比较弱,但是我们每年还拿出800到1000万,用于藏医药的创新研究,目前我们已经有200多项科研课题结题了。

  第二,我们在平台建设上,围绕藏医药的传承创新方面,我们有一个国家级的民族医药研发基地,有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实验室,还有五个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学科。同时我们有三家“三级甲等”藏医医院,有两个“三级乙等”藏医医院,还有四个“二级甲等”藏医医院,在整个平台上为我们藏医药的创新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第三,在理论创新上,因为西藏藏医药理论主要是《四部医典》,在《四部医典》的挖掘和整理上,我们归纳出上百种比较好的方法,好的技术方案,在理论上也不断地深入研究。在临床上,我们利用现在的一些技术,比如现在西藏把藏医药药材做成浓缩剂,像精油一样,这样可以很方便。很多的丸剂,包括剂性的更新上,我们原来是水丸剂比较多,利用现在的技术通过擦剂,做成涂抹和散装的等,在剂性上更符合藏医药在体内的吸收,也便于携带。

  藏医药的外治比较有特色的,比如高血压通过放血和对其他穴位的刺激等等,这是传统医学特色的东西,所以在器械的更新方面,我们也用现代的一些工艺,进一步使创伤更小,更精确、更精准。这样的话,通过临床方面不断地研究,真正使藏医药在治病方面得到更大的应用。同时针对藏医药对亚健康,就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我们开发了一套系统,通过藏药角度判断你的体质。我们讲究天人合一,这更让藏医药在养生保健、治未病方面产生更大的优势,这是藏医药在创新和传承方面做的一系列工作。

  第四,在藏医药人才的培养上,西藏也是得天独厚的,因为西藏从1989年建立了西藏藏医学院,专门招收西藏藏医药人才进行培养。去年藏医学院又被改成西藏藏医药大学,从学院到大学,既是我们整个学校能力的提升,也是党中央关心关怀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西藏的藏医药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院校培养为主,就是我说的藏医学院现在叫藏医药大学。同时结合师承,民族医药师带徒的模式很重要。再加上基础教育,通过以院校教育培养为主,师承和继续教育为主相结合,这样使藏医药人才除了在学校学理论知识以外,在临床、在将来师父带徒弟等方式上,不断提高临床水平,不断提高临床看病的经验。现在通过院校培养,藏医药人才已经达到6000多人,师承培养也有一千多。通过这些培养,整个西藏藏医药人才队伍还是很充足的,有技术骨干,有名师名徒,再加上基层的特色人才,这样整个西藏藏医药的人才队伍,我们的储备量够了。

  下一步,围绕怎么打造名医和名藏医来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的质量,现在西藏国医大师有两个,我们建立了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还有国家级的名老中医、名医将近40多位,我们也建立了一些传承工作室,他们在临床上都有一技之长,通过一技之长解决一些疑难疾病,充分发挥藏医药的优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张主任,从援藏专家的角度,您认为医疗人才组团是援藏工作接下来有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新的尝试,或者在工作上有哪些创新?

   张前:

  经过前三年的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可以说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帮扶科室,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团队建设,框架已经搭建好了,如何添砖加瓦,才是我们后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在高原地区存在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人才短缺,还经常有一些人员出去进修学习和下乡任务,这是很多西藏单位面临的现状,抽调一个医生或者护士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往往需要整个科室所有工作人员超负荷的工作才能调剂过来。对此,我们在科内进行一个尝试,抽调相关人员进行一到三个月的短期培训,结合远程的培训方式,通过两地同时的操作、演示和纠错过程,以及短期进修培训的有机结合,加速整个人才梯队的建设。

  当然现在正在推广中,效果看着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整个短期培训结合、远程培训的方式,能够推广开来,可以辐射到周边的一些医院。谢谢。

   宋树立:

  今天发布会记者的问题比较充分,嘉宾也做了充分的解答。谢谢嘉宾,也谢谢各位记者,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中国经验”点亮世卫大会
  当地时间5月20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卫生厅
马晓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马晓伟 卫生厅
马晓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马晓伟 卫生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卫生厅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