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汉水北上越重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也是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史无前例的工程。从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到京津,总干渠采用了“全立交”的设计方案,沿线要跨过或下穿河流、公路铁路等,布置了各类建筑物包括渡槽、倒虹吸、隧洞等共计2000余座。
江水一路向北,需克服重重困难,才能顺利抵达京津。今年以来,本报记者多次赶赴湖北、河南,登上丹江口大坝了解大坝加高工程,再从陶岔渠首向北沿总干渠前行,了解到了南水北调中线重点工程、节点工程的建设情况。一路走来,千里长渠穿山越岭,跨江渡河,可谓历尽艰险。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创造了诸多的全国之最、世界之最,更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辛劳。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马彦铭
丹江口大坝“长高”14.6米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是将上世纪70年代竣工的大坝高程由162米提升至176.6米,从而使水库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到170米,相应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290.5亿立方米,以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均向北方供水95亿立方米的需要,并为二期工程调水奠定基础。
南水北调水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王立介绍,丹江口大坝加高规模大,难度高,其规模为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加高续建工程之最。丹江口大坝已运行多年,加高工程的关键是检查处理老坝混凝土缺陷,并使新老混凝土能联合受力。大坝加高不同于新建大坝,由于是在原有大坝的基础上加宽加高,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工艺要求高,施工布置受到制约。
历时8年的这一工程被业内比喻为“穿衣戴帽”,要在老坝体背水面贴坡加厚,增加抗压能力,然后再进行混凝土加高施工。新浇的贴坡混凝土除受底部基岩约束外,还受坝底和坝坡的老混凝土约束,新混凝土收缩将对老坝体产生应力,特别是对坝踵产生拉应力,结合面因收缩也可能脱开。经过多次试验,并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专家提出以直接浇筑为主,在竖直结合面采用人工补凿键槽,溢流坝段堰面采用宽槽回填为辅的总体方案。
为了让新老坝体紧紧咬合,施工人员在老坝体外侧实行了人工打毛处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混凝土热胀冷缩,浇筑过程中,还给汽车喷水降温、浇筑仓内喷雾、新浇混凝土上盖保温被,以防止混凝土温度回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