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恰逢其时
协同创新,恰逢其时
——探索新常态下对外开放新路径(三)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将建保定分院、中关村科技园区顺义园落户怀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洽谈会期间各地推进协同创新动作不断,“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动力。
协同创新成为各地的重要抓手
5月18日下午,保定项目推介会上,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与保定的合作引人注目。
“创新之道,在于协同。”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表示,将在保定建设研究院的保定分院,将首都40多所大学的技术输送到保定来做中试和研发成果转化。同时,建一个投资基金,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还要建设一个科技园,支持高技术企业到保定兴办企业。
目前,保定已谋划重点建设园区18个,并与中科院、北大、清华、中关村管委会等展开一系列战略合作,共建科技园区,打造孵化基地,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推动产业对接融合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洽谈会上,保定市长马誉峰表示,将坚持把协同创新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战略,全力打造北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及高端引领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2015创新中国峰会上,廊坊市委书记王晓东表示,去年以来,廊坊新增以北京为主的研发机构27家,新建孵化转化基地13个,来自北京常驻廊坊的科研人员达到6600多人。这些新引入的创新项目、技术和人才激活了廊坊经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集群在廊坊已初具规模。
市场之手让协同创新尽显活力
5月18日,作为承接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白洋淀科技城在洽谈会上一经推介,便受到客商追捧。白洋淀科技城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起步之初就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全新运营模式,邀请民资来进行运作。
依靠市场之手,正在我省成为推动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
在洽谈会上,白洋淀科技城总经理胡国亮表示,白洋淀科技城将采取省部、省市、省企、省院(校)、中外共建模式和“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努力建成融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桥头堡”。
协同创新,人才是关键。在吸引人才上,运用市场之手也成为本次洽谈会上的一大亮点。
5月18日,石家庄市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河北纳贤投资有限公司将在正定新区投资12亿元,建设河北国际人才港项目。项目将借鉴北京海创园模式,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在国际人才港内,将建设总部基地,把真正有专利、有知识的科学家和海外留学人员吸引到总部基地,进行项目创业和孵化,积极推进协同创新。
河北纳贤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静表示:“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开始启动,预计2-3年内建成投用,并计划在两年之内至少吸引30家企业落户到总部基地。”
胡国亮也表示,为吸引协同创新的高端人才,白洋淀科技城计划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用于扶持创新团队,单个项目扶持力度可达1000万元。
搭建创新平台实现三地共赢
尽管推动协同创新如火如荼,但与会的相关人士也表示,与先进地区相比,河北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规模较小、协作不充分等问题,亟须以新手段促进协同创新,尤其是加强与京津之间的协同创新。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首先要明确我省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目前,北京有500多个市级以上的独立科研机构、上百家高校。对于河北来说,北京无疑是一个科技方面的“富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总部在北京,生产到河北’,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我省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也包含了三地之间协同创新方面的内容,那就是北京企业总部研发成果,在河北转化生产。
建立顶层设计,消除京津冀三地之间的政策差异,是三地推进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上,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告诉记者,应加快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同时探索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体系等。
与会的专家还建议,三地应建立一个创新服务平台,从技术、人才、资金方面进行整合,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实现三地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