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多元化
2011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96.9亿元,年均增长15.3%。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千方百计落实投入资金,5年累计投入811.2亿元。财政资金有效带动了其他资金的投入,这一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共吸引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等各类资金876亿元,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民办公助、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资金投入方式上,“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先建后补”的民办公助新机制。近年来,国家农发办一直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产业化项目“先建后补”的新机制,通过实行“先建后补”管理方式,有效调动了项目单位投入的积极性,破解了项目自筹资金到位难的问题。二是鼓励地方开展股权引导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试点。自2015年起,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省份探索股权引导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的投入方式,通过设立基金,创新了投融资方式,拓宽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渠道。三是创新利用金融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作用,2015年8月,国家农发办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3家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了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采取贴息和补助两种支持方式,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金融资金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予以支持。
在资金投向上,农业综合开发注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紧紧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一中心任务,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一是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共计1211.51亿元,重点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5年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36亿亩。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资金共计305.8亿元,以发展壮大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培育壮大了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据了解,下一步,农业综合开发将继续创新和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开发效益和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