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四提“京津冀” 教育一体化前景可期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马海燕)10月底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四次提到“京津冀”,让去年大热的“京津冀一体化”再次成为三地民众关注的话题。其中,三地能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事关千家万户,人们更关心这一“听上去很美”的蓝图何时能够实现?
去年北京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就提出:“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推动在京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有序迁出,老校区向研究生培养基地、研发创新基地和重要智库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北京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部分院系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引导东城区、西城区中等职业学校向郊区县疏解。”
一时间,哪些学校将迁出、哪些学校能办分校、哪些学校会联合办学,成为业内关注的内容。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这样作了注解:
北京与河北签署《京冀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及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支持组建“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促进高等学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
北京大学牵头与南开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携手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
北京景山学校与曹妃甸区投资集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这些合作应该说以北京的教育资源输出为主,合作办学占主流,人们期盼已久的教育协同发展初见曙光。
但也必须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容易。以高校为例,目前北京有部属与市属高校62所,天津有普通高校44所,而河北本科院校只有26所,其中“211”大学只有3所,且都是分校。
人们也意识到,在现有条件下,要实现数量最多的北京高校外迁并不容易,涉及教职员工交通、户籍、待遇、家庭等一系列问题。靠行政手段实现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院系大调整,基本不太可能,也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北京已经实施的部分市属高校和职业院校疏解也都以迁到本市郊区为主。
其实,不靠人员搬迁,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教师交流挂职、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也能开展区域教育合作。在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内,老师异地讲课、一起做课题搞科研更不在话下。
越来越多的实践者认识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实现量的平均,而是要在统筹规划下,实现形成高尖端人才、通才培养和专才培养的梯度培养模式,而这些都可以用不同的协同方式实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兴建议,成立强有力的专门机构,本着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及高等教育资源整体运作、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大量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渴求直接助长了近年来大量职业院校的诞生,也让职业院校以百计的北京不堪重负。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表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职业教育应当全力支持和配合相关要求。北京、天津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要发挥对河北的支持作用,进而支持整个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