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观察:帮患者看懂医疗费用清单
由于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医生和患者之间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看懂一份医疗费用清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由此产生误解、顾虑乃至怀疑的现象。强化对公立医院医生行为的引导,让患者保有信任,将在今后对三级医院绩效考核的工作中显现出来。
药占比指标不见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总共提出了55个绩效考核指标,事关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指标当中,业界人士发现,此前备受关注的药占比并没有出现。
药占比,通俗来说就是病人买药花费占看病总花费的比例。这个词曾经牵动医疗机构神经,被作为衡量医疗服务行为的一把尺子。在实行过程中,这项指标确实有力约束了医生笔下开出的处方,为患者吃准药、少花钱发挥了保障效力。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方采取“一刀切”管理,药占比在强化执行的过程中也给肿瘤、慢性病等主要依靠药品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烦恼,令其担心医生因顾忌药占比,减少使用本该用的药。另外,个别医疗机构为使药占比达标,采取“增大分母”的方式,提高了检查项目和医疗耗材的使用频率。
强化对单项指标的运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反作用。患者往往不具备医疗领域的专业知识,治疗疾病所需的药品、检查、医疗项目等是否合理,取决于医生所受的专业训练。如何才能让患者面对医疗费用清单时安心、放心?
对于这个疑问,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药占比这个指标相对来说比较粗放,这次绩效考核使用合理用药的相关指标取代了单一使用药占比进行考核,把医务人员每一张处方的合理性和病人用药的质量安全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相关指标“手拉手”
业界人士梳理,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辅助用药收入占比等指标进行考核,将对患者安心看病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些医疗管理的专业术语,与患者的医疗账单密切相关,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合力”,瞄准的是减少“大处方”“滥检查”“滥用药”等不合理现象。
以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为例,多位医院管理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CT、核磁共振、DR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在快速明确病因、精准诊断治疗方面越来越不可或缺,但如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为此,国家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上不仅有规划,在使用成效上更是明确指标,以“阳性率”作为督查考核的内容。这有利于促使医生在开出处方时多为患者想一想,保证准确诊断的同时也减少浪费。
以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为例,这项指标有助于减少患者吃药太多的困惑。基本药物指的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物。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能够覆盖临床主要疾病病种。因此,将这一指标作为考核三级公立医院的重要内容,那些可吃可不吃的药在医疗账单上就更难有存在的空间。
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这项指标看似与患者的就医获得感无关,单纯从字面理解,似乎应该比例越低越好。但如果医生的劳动付出没有得到合理的价值体现,一方面将降低医疗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能滋生收受药品回扣、红包等医疗腐败。考核医疗服务收入,强调医务人员的获得感,换来的将是医生更为敬业、专业的工作。
为高质量医患互信搭桥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表示,医改近10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产生变化,无论是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的药占比都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更要关注大型设备检查等费用支出,也要关注医疗服务收入的合理占比,通过绩效考核实现医患的同心与同力。
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势在必行。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公立医院姓“公”,由政府投资。政府作为投资人,需要通过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把公益性的投资方向与预期产生的效果和成效展现出来,并以此作为加强对管理团队监管的一项有效措施来实施。
“回忆我们每笔大额开销,常常都是先决定支出,然后在这个预算下,努力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只不过十几年前医疗质量因其过于复杂而难以量化。”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丹表示,“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理念更加关注医疗服务的需求方,主张从患者角度来重新审视医疗行为,这种观念上的重大改变需要有个逐渐普及和接受的过程。
业界专家认为,通过多维度、多指标的绩效考核,改变以往“重点盯梢”的形式,将确保患者的医疗费用清单更加合理,为高质量的医患互信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