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观察:医疗生产力在不断变革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医院对改善医疗服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工作切入点也从最初的便民措施和流程调整,逐渐深入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和创新,通过供给侧改革和生产力变革,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
■“提速挖潜”用好优质资源
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日间手术病房见到文芳(化名)时,她正等待手术。前两天,文芳在仁济医院急诊时被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评估符合实施日间手术的标准。医生告诉她,选择这一术式比传统手术能节省4天时间,费用也会少些,于是她决定试试。当晚,手术后的文芳顺利出院,回家康复。
发展日间手术,成为仁济医院提高医院运行效率、拓展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可及性的重要“抓手”。2016年,该院用仅占6.22%的手术床位完成了日间手术30844人次,占择期手术40.1%,平均住院日也从2005年的12.41天陡降至2016年的6.12天。
从2015年开始,我国就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中提倡医院选择中小型择期手术,逐步推行日间手术。国家卫生计生委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52%的三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
大医院不断挖潜,就意味着释放出更多的生产力,为更多老百姓提供服务。“平均住院日减少1天,就意味着我们医院扩张了1500张病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说,大医院需要依赖医疗技术的创新与进步,通过临床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运转效率和服务水平。
“近几年,加速康复外科模式(ERAS)在我们医院外科系统得到了大范围推广应用。”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文天夫介绍,他们科室的ERAS举措包括术前不常规禁食、不常规肠道准备,术中病人保暖、实施目标导向性输液,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早期进食、活动、营养管理、疼痛管理等18项颠覆性的围术期技术变革。应用后,腹腔镜肝脏切除术术后住院时间5天,缩短1.75天,节约住院费用近7000元;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术平均住院日最短能到7天。这些更加人性化的举措也减少了病人的不舒适感和恐惧,让病人治疗配合度更高。
华西医院大外科护士长兼骨科护士长宁宁介绍,围手术期的患者存在饥饿、口渴、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在ERAS实施过程中,营养管理是有力保障,为此,该院建立了多学科营养管理模式。“骨科联合营养科、麻醉科、手术室建立了多学科协同创新团队,通过采用喉罩通气联合短效麻醉的新麻醉方式,并在术前6个小时、术前2个小时、麻醉清醒后、饮水无碍后、术日睡前给予患者不同种类饮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帮助患者加速康复。”华西医院骨科主管护师陈佳丽说。
■“集中火力”解疾病难题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来了一名中年女病人,她因为家庭纠纷大哭大闹后突然说不出话。家人带她来到瑞金医院的门诊多学科诊疗中心(MDT)。工作人员为她申请了中医五官科、神经内科和心理科专家联合会诊,最终找到了致病原因——“心因性失语”,根据专家指导和建议,患者当场发出了声音。家属喜极而泣,对医生感激不尽。
大医院里科室林立,如果患者得了疑难病症,需要反复就诊、重复等待,不但费时费力,可能还要多花钱。挂一次号就能见到多科专家、解决所有问题,成了许多病人的期望。现在,一种新的诊疗模式正在将病人的梦想照进现实,这就是MDT。
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说,2011年,该院将原有的门诊疑难病会诊制度进行调整,开设门诊多学科诊疗中心,旨在集中力量解决疑难重症。目前,该院已常态化开设30个MDT门诊。
提供急危重症诊疗服务也是城市三级医院的主要功能职责。作为北京市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转会诊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从2013年开始不断整合资源,规范上述疾病的抢救流程。今年,该院在原有6条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再增急性主动脉夹层、危重孕产妇、急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抢救3条绿色通道,成立包含多科室的一体化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建立抢救团队,分专科制定收治流程,确定主责科室。
如今,该院危急性胸痛的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0.6%(国内平均8%),A型主动脉夹层死亡率为7%(国内平均90%),肺栓塞死亡率为2%(国内平均30%)。ECMO团队收治患者数量增加,成功率稳步增长。
■医疗服务更加同质可及
“大医院还应承担起优化医疗资源供给侧结构、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基层更好发展的任务,让基层老百姓对医疗服务有实实在在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天津市胸科医院院长郭志刚说。
郭志刚介绍,2014年年底,天津市胸科医院成立天津市首家胸痛中心,目前已与天津市126家医疗机构、河北省5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初步建立起胸痛专科联盟。在联盟中,胸科医院实时指导社区医生进行心电图判读并出具心电诊断报告,增强基层对患者的紧急处置能力,并初步建立了转诊制度。此外,联盟还利用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高危患者,让患者对社区更放心。
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优质资源下沉力度,运用“组团式”援疆援藏、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和对口支援等形式,把大医院的大专家送到边远地区的贫困老百姓身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言献策,变“输血”为“造血”。
记者见到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时,他刚刚结束为期两年的“组团式”援藏工作回京。赴藏期间,援藏团队除了救治当地患者、带教当地医生外,还干了一件当地“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此前,西藏地区的医院没有法人独立地位和自主经营权,我们‘组团式’援藏专家就利用每次开会的机会,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组织部建言献策,希望给受援的‘1+7’家医院松绑,简政放权。从2016年开始,这些医院的法人独立地位和自主经营权逐步落实,允许进行人事体制、薪酬分配、职称聘任等制度改革。”韩丁说,人权、财权的下放,给当地医院发展注入了无穷活力。他们在人才引进时有更大余地优中选优,绩效分配打破大锅饭,极大调动了员工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