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工智能遭遇缺人之困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火了,而它与医疗健康产业的融合也在逐渐加深。随之而来的,是AI医疗人才的缺乏。今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在这份报告中,讨论了中国AI医疗面临的挑战,第一个被提及的就是人才问题。
AI医疗来了,人才很缺
不得不承认,AI很火,AI医疗更火。
由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AI企业主要集中在AI+(垂直行业)、大数据和数据服务、视觉、智能机器人领域。其中,AI+企业主要为商业、医疗健康和金融领域。在我国,AI+企业同样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健康行业占比最大,达到了22%。与此同时,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在2013年至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AI各领域投资热度分布中,医疗健康领域的热度最高。
今年4月,在上海市举办的2019国际医学人工智能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表示,智慧医疗是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应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围绕医疗领域重点迫切需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智能产品培育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
随着政策的明朗和产业的不断发展,AI医疗人才缺乏的问题开始凸显。
“好的人才少,大家拼命地抢。2018年,我们跟Facebook抢人,抢了好几轮。”说起AI医疗领域的人才,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企业Airdoc创始人张大磊感叹道。这只是我国AI医疗人才缺乏的一个缩影。今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提到,国内人工智能人才供应量不及需求量,高校每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足2000人。而从事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人员数量仅占全部数量的1/10。换算可得,我国每年培养并从事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人才少于200人。
行业特殊抬高用人门槛
2016年四部委印发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就对人才培养做过相应规划。只是,3年过去,提及我国的AI医疗,人才缺乏仍然是绕不过去的坎。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提到,在2017年AI人才数量排名前七的国家中,中国占比不到5%。与此同时,AI医疗企业越来越多,需求大、供应少,紧缺问题显而易见。《白皮书》同时指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薪酬水平和研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国内AI人才存在一定的流失。可以预见,未来这场人才抢夺战至少还会持续10年甚至20年。医疗网络技术公司经纶世纪创始人余中介绍,AI医疗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短缺的现状,因为医疗行业在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打造创新服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AI医疗人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
医疗行业独有特点也加剧了这一现象。一方面是技术壁垒高。张大磊介绍,在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有基本的框架,但都不能直接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比如识别视网膜的出血点,可能只占整个视网膜的万分之一,这跟自然界中其他的图像识别很不一样,“无人驾驶或者人脸识别,他的识别目标往往占图的几分之一,这注定了常规的模型用起来效果不是特别好”。
另一方面是经济效益的考量。“医疗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回流慢的行业。它不是一个能够快速变革的行业。”余中说,“在其他领域,服务价值与商业价值很容易画等号,但在医疗领域就比较难,需要找到支付者和好的模式。当企业经济效益较慢时,自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去吸引相关人才。”
产学研合作加速
虽然目前AI医疗人才仍然缺乏,但高校、企业和医院都在做积极的努力。
学校方面,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该校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师生们,在多年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处北京这一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的优势,与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优势科室合作,采用医工结合的创新科研模式,与专业医生紧密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企业方面,不少公司都与医院联合成立相关实验室,让技术研发人员走进医院、服务医生,同时也让医生和技术研发人员一起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医院也主动发力,聚焦AI医疗。比如今年4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立了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慧医疗创新中心。
余中认为,目前AI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很多开源的平台都可以供大家使用,最难的是AI如何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行业更为开放,让AI人才可以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在应用中成长。“举例而言,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数据是基础,但目前我国数据开放做得不够。相比之下,国外很多行业机构或者政府会开放一些数据,供相关人员使用,促使AI创新和医学创新有机结合,从而产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余中表示,要加快AI人才的成长,应该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应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