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才培养要突出问题导向
国务院办公厅7月11日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就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这一专项工作出台文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7月12日在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相关情况。
■解决“五个仍不适应”
三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医学教育仍存在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专业、层次和区域结构有待优化,医教协同统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建设健康中国,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没有高质量的医学教育,健康中国建设就没有基本保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意见》着眼于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着眼于面向2030的医学教育改革,既是前期工作的深化和完善,也是聚焦健康中国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意义的重大改革。
此次改革,一是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医学教育存在的系统性、深层次的“五个仍不适应”:规模层次不适应、结构不适应、培养质量不适应、条件保障不适应和工作机制不适应。二是系统谋划发展,面向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30健康中国建设,统筹推动“四个联动”:教育内部、外部改革联动,招生、培养和就业改革联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阶段培养培训改革联动,人才培养、条件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联动,综合施策,形成改革合力。三是政策务实管用,提出50多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力求每条措施可操作、能执行、见实效。四是医教协同推进,教改服务医改、医改支撑教改,三部门共同规划推进,做到改革目标统一、发展资源共享、政策保障衔接、工作机制协同。
■全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意见》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医教协同宏观管理、促进人才培养与使用紧密结合四大方面明确了14项改革任务,提出具体改革举措,重点回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深层次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在住培质量控制方面,国家已发布统一培训和考核标准。下一步要继续狠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一方面抓质量建设和待遇保障,一方面是强化基地的动态管理。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总体招生规模偏大,个别高校单点招生数量过多,区域间医学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秦怀金表示,我国全科医生仅占临床医生总数的6.6%(英、美等发达国家一般在30%~40%),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迫切需求差距大。儿科、精神、妇产、病理、老年、护理、药学等人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
吴岩表示,《意见》明确从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区域结构3个方面全面优化人才结构。人才培养部门和行业用人部门定期沟通,建立供需平衡机制;加大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培养力度;加强中西部薄弱院校和基地建设;制定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的引导性专业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介绍,中医药教育改革方面将大力实施分类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支持民族医药教育发展。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到2020年,选拔造就百名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近千名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培训近万名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
■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
人才使用激励政策对青年学生的职业选择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根据《意见》,要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专业技术劳务价值,吸引优秀人才学习、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同时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秦怀金说,基层全科医生紧缺,本质是由于待遇低、职称晋升难、发展前景不清晰等造成岗位吸引力不足。要创新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培养、转岗培训等方式,多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同时,必须着力提高岗位吸引力,《意见》在人才使用激励方面具有多项重要突破。一大亮点是,进一步完善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实行“县管乡用”(县医院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保证定向生回得去、用得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