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明:“医二代”难觅不是从医难的“风向标”

22.07.2014  11:41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医二代”放弃学医的情况已不是少数。根据医务专业网站“丁香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甚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生退意。北青报记者在走访了北大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几所医学类院校后发现,目前的医科学生中,父母也是医生的已凤毛麟角,即使是那些选择了从医的“医二代”,在选择职业时也大多收到过来自父母的阻止。(7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暴力袭医事件,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在温岭杀医的血腥,以及护士“虎口”夺刀的冷幽默,不断的渲染和发酵下,从医不易,已被社会普遍认同。媒体抛出“医二代”难觅,也是想反证从医难。诚然,“医二代”难觅,医患冲突加剧、医生工作强度大、职业美誉度下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大。但这都不是“医二代”难觅的主要原因。

    其实,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必须考取医科大学或医学专业。但我们知道,医科专业的录取分数,一般都远远高于普通专业。报道中,只是提到“父母阻止,或子女不想重复父母的职业轨迹”等主观原因。但实际上,想从医而分数达不到的更多。然而,那么多“医二代”倒在医科大学的门槛上,与医患冲突有半毛钱关系么?

    其次,医疗行业并不是职业传承的“沃土”。毋须讳言,某些国有企业,之所以“接班”严重,就是因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直观上并不会有多大差别。然而,医疗行业不同,随手术做得好,谁医术高明,自有公论。倘若“医二代”没有成为优秀医术的“基因”,又不肯接受如“苦海坐舟”般的修行,就强行接班,等待他的也必然是被淘汰的命运。

    媒体纠结于医生的继承率,更多是受中医家庭子承父业,让一些绝学世代传承的影响。但目前,毕竟是西医唱主角。更何况,9.68%的继承率,比教师、公务员还略高一些。但我们能因此说,教师不易,或者当公务员更不易么?

    事实上,“医二代”难觅,并不是从医难的标本,反而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医二代”难觅,至少表明医生职业是开放的,可以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想想看,医院如部分国企一般,全都是父子兵,如今的医患纠纷会尖锐到何种程度?看病难、看病贵,岂不是更加无解?因此,我们更该用务实的眼光看待“医二代”的难觅,而不是被一些噱头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