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长安区南村镇念好“熟”字经服务群众“无缝隙”

16.05.2016  23:04

     石家庄 长安区南村镇党委书记任福顺不爱逛商场、不爱逛公园,就爱逛地头儿。

    好像自带磁体,逛到哪里,就有一群百姓自动围拢过来。4月19日,他来到了小屯村在建的荷塘边,从雪藕下种聊到贫困户就业,人群里不时冒出一句笑话,引来哄堂大笑,热气腾腾。而任福顺一口浓重的方言在群众中间显得如鱼得水。在外人看来这方言“土气”十足,任福顺却说:“自在得很”。

    这“土气”来自“地气”,而十足的“地气”来自“千家熟”的底气。

    在南村镇,“千家熟”是一套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工作模式,在全镇的机关和村(社区)干部中,这“千家熟”是人人必备的工作“法宝”。

    两年多来,干部们正是靠着这“千家熟”的本领换来了百姓的心,全镇党员干部民意考核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

     推倒干群“隔心墙

    “千家熟”,熟到什么程度?见面点头不算熟,知根知底才算熟。

    南村镇在镇和村(社区)分包干部中推行“一口清”。只要随便说出一户居民姓名,能马上说出家里的人数、年均收入、地边地界、家庭矛盾等情况。每周一次的群众接待日也是包村干部们的“民情比武”日,大家暗地里较劲儿,看谁真正一竿子到底儿,民情掌握得最透彻。

    除了千家民情熟,还要做到农村政策熟、群众工作方法熟。这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瓜儿拍出来的,需要真正推开“千家门”扎进群众堆儿。

    活动开展之初,镇里专门下发了红头文件《关于建设“千家熟”型镇村(社区)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还给包村干部一人发了一个本儿、一支笔、一套 理论 政策书籍,还有一个小马扎儿,这是引导干部们往人堆里扎。

    “刚开始拿着马扎往人群里一坐,没人搭理你,后来发现,百姓关注啥咱聊啥,慢慢主动搭话儿的人就多了。”南村包村干部于德强说。

    “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来走访群众。”这是镇里的规定,于德强和包村干部、村(社区)干部们也是这样做的。干部往人堆里扎,扔进去的是精力,捞起来的是民情,扎下去的是感情。

    “千家熟”沉淀在干部们的案头,就是一本民情日记、一套服务承诺和一份接访档案册。翻开于德强的民情日记,里边分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存在的困难和主要诉求等。这为定期制定为群众办事计划和解决百姓诉求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装上民情“定位仪

    民情掌握得熟了、透了,服务民生自然就精准了。

    千家熟,访千家。干部们定期走访收集百姓意愿和发展需求,就像在百姓心上装上了民情“定位仪”,决策不再拍脑门,精准定位图发展。

    镇党委组织14个村(社区)开展群众点题、干部买单“百件惠民实事承诺”活动,安装路灯、环境卫生、道路整修等近百件与村民息息相关的实事都进行公示,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定期公开工作进展,接受群众监督,村民通过承诺制也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连接北五女村等五个村庄的帐南路就是其中一项已经落地的服务项目。

    “以前这也是条水泥路,就是雨天净水、雨后净泥的‘水泥路’,公交车打这里过乘客都被晃急了,没办法公交车改了线。”70多岁的北五女村村民师兴文一说起这条路,话就止不住,“一条路40多年没修了,村民意见很大。”说着他还伸出四根手指头用力地挥了挥。为此,镇党委把能不能修好这条路作为考验班子能否干实事儿的标准,专门召开党委会,成立项目协调小组,集中力量跑办修路工作,积极协调资金3000多万元,走村入户跑部门,协调各种征地拆迁事项,用半年多时间打通了这条“老大难路”,公交车终于回来了。

    辖区5000米长的滹沱河道和1.5万亩沙滩地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非法采沙、倾倒垃圾等恶劣行径屡有发生,村民对生活环境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千家熟”一点点收集上来。镇党委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种树填坑,处理垃圾,将大片沙滩地变废为宝。

    近几年,镇里支柱产业家具产业遭遇“寒流”,路网不完善、产品设计落后、经营模式固化……问题再次被收集上来,针对这些问题,镇党委立即着手修路、请来专家自主研发、引导转变销售模式,带领70多家家具企业一点点突破发展瓶颈。

    对于一些百姓反映集中,又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南村镇还动员起全镇1800多名党员的力量,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比成绩、比成果展示会”,将“千家熟”征求到的近百项群众期盼和需求的岗位,现场向党员发布,全镇1800多名党员积极认领街道清扫、治安巡逻、帮贫助困、出资修路等服务岗位,签订服务承诺书,确保实事落到实处。

    师兴文告诉记者,几年前,北五女村的群众动不动就组织起来到镇政府“堵大门”。原因很多,拆迁纠纷、宅基地纠纷、家庭矛盾……不一而足。两年来老人亲眼见证了村里的变化,“现在没有了,百姓想到的事儿都给办了,谁还会去堵门!”师兴文说。 (记者 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