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输出,为何落地河北仅1%
2014年8月,在秦皇岛举行的“协同创新、应对挑战——京津冀在行动”科技专题展上,河北京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家庭植物工厂”引人注目。 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河北网者 李巍
这是前不久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令人尴尬的数据——2013年,北京的技术成果只有1%左右到河北转化,50%以上到浙江、珠三角区域转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京津的科技、人才最大限度为我所用,转化为河北的产业优势,成为今年全省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北京科技成果近在咫尺难留住,主要是冀企对接不积极
去年5月,北京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园,成为中关村海淀园在全国建立的首个分园。
但实际上,目前中关村的科技成果转化中,96%离开了京津冀,在我省实现转化的科技成果仅占中关村所有落地成果的2%。大量的科技成果被深圳、江浙等南方省市“抢”走。与我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省落地的科技成果,则有85%来自中关村。
“我省留不下近在咫尺的北京科技成果,不是因为需求小,主要还是我省企业对接不积极。”河北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志超委员告诉记者,一些南方企业会派人长期泡在中关村的159个实验室里,看到市场转化周期短且经济效益高的科技成果,往往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出手拿下,而我省企业从来不会这样做。
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对于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落地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包括污染治理、智慧交通等涉及京津冀共同利益的科技成果,很多需要少则三五年多则近十年的时间去转化,而政府对这类技术的服务,仍然是处在一次性补贴或召开对接会等方面,缺乏周期性的集成服务,无法帮科技成果聚集到需要的产业链,最终导致成果没能落户。
“我省将打好政策创新组合拳,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六项先行先试政策尽快落地。”省科技厅厅长王志欣代表介绍,这些政策包括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改革、税收政策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等。“今年,我们将积极会同省有关部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研究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方法,尽快把中关村有关政策复制到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