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企业搬迁河北带动发展 建筑服务行业受益匪浅

21.02.2015  09:41

  屈指算来,首钢京唐与河北曹妃甸结缘,恰好十个年头。这些年,来自北京的技术工人张磊亲眼见证了企业从无到有到“钢铁梦工厂”、曹妃甸从滩涂之地到“渤海明珠”的美丽嬗变。

  2月18日,农历除夕,不少人正沉浸在跨年的喜悦中。而首钢京唐车间内依旧机声隆隆,一派繁忙的劳动场景。11时30分,记者刚步入烧结厂车间,一股热浪即扑面而来。褚红色的原料铁矿粉通过皮带运进烧结机,经过近500摄氏度的高温处理,最终变成块状,然后运往高炉。张磊正在按部就班检查烧结机等设备的运转情况。此时,厂区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2015年新春近在咫尺。

  今年春节,张磊不能回北京给父母拜年了,企业为了完成订单,必须开足马力生产。“我们这里是企业的‘咽喉’,吃进矿粉吐出烧结块,然后进入高炉炼铁,再经转炉炼钢。”张磊说,我们是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现代化烧结厂,烧结机标称500平方米,投产时为全国最大,与老首钢设备相比有了质的提升。

  2005年首钢开始筹划搬迁事宜,打响了北京产业转移“第一炮”。这是我国工业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钢铁巨人”大搬迁,同时也是一次技术和设备的大升级。

  然而在搬迁时,张磊与工友们的心情纠结而复杂。“对老厂,心里一百个舍不得,对新家和未来,却有几分忐忑与迷惘。不过作为‘老烧结’面对企业前途大家都论得清。当初,首钢建设为的是发展,如今搬迁同样是为发展,我们得助一把力。

  于是他们来到渤海之滨,在曹妃甸创造新事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寸草难生之地却给张磊等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它竟是块“黄金宝地”,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滩涂,水深岸陡、不淤不冻,给了“钢铁巨人”从未有过的发展空间。首钢京唐在国内建设了首个5500立方米的高炉,也是首个在大型高炉—转炉界面采用自主集成“一包到底”技术的钢厂。该企业采用了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其生产组织获得国际专家高度评价:目前世界上大型钢铁企业最佳流程。

  张磊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酬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先人一步的技术优势,在钢铁行业深陷寒冬的当下,首钢京唐经营反而逆势飘红——去年5月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实现盈利1.23亿元。

  曹妃甸同样受益匪浅。首钢京唐催生了巨大的产业链,带动了装备制造、地方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张磊记得,这几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队伍,一拨又一拨,他们既对企业发展表示肯定,又惊讶于曹妃甸的发展速度。有位北京的朋友过来玩,却总找不对路,他无奈地说,网上电子地图的更新速度都跟不上曹妃甸的变化。

   (原标题:张磊:渤海之滨托起“钢铁梦工厂”)

【延伸阅读】
  • 受燃放烟花影响201市空气超标 京津冀重污染
  • 京津冀空气本好转 北京空气除夕1夜由良转重污染
  • 北京人河北过除夕:京津冀一体化 这里就是我的家
  • 环保部发布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同比有所改善
  • 石家庄党报新年致辞:京津冀协同重新布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