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

25.05.2018  15:38

应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邀请,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振峰于5月22日下午在理科群7号楼C118教室,为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作了一场题为“科学研究中的协同效应与深新信”的精彩报告。

本次讲座介绍了化学键的活化以及合成化学中物质的合成、机理与应用等内容,并就“协同效应”、“意外发现”和“深新信”三个要点进行阐释。席振峰教授讲解了化学键的基本定义和最基本的化学元素,并抛出几个问题与大家互动。由此引出化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方向:惰性化学键的活化与应用。通过详细讲解,席振峰教授提出目前,已有一些纳米手段可以用于切断惰性化学键,并且有关于惰性化学键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可用于活化水分子、固氮等。

协同效应、意外发现和深新信,是科学研究中的三个要点。”关于“协同效应”,席振峰教授以有机锂化合物的新反应类型为例,进行了专业方面的解释。这种新反应就是由分子间的东西变成分子内的东西,在反应过程中,协同效应使之如同螃蟹的钳子抓住的东西,结合得很牢固。当然,协同效应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关键,特别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中,比如实验室里,每个人知识背景是有限的,需要相互之间的讨论,很多时候,启发你的就是别人的一句话。“意外发现”则来源于多年研究的心得。席振峰教授指出在大部分情况下,实验设计得出的东西不一定是理想的,但并非不理想就要摒弃,其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实际上,意外发现都是基于平时的积累,要多看文献多听讲座,这样有了机会才能抓住。“深新信”代表着从事研究的思路。席振峰教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其一是“新←深→信”,就是从“”出发,可以到“”,也可以到“”。“”是指原理方面的深入研究,“”是体现在应用方面,“”则是从中得到了可信的发现。比如在基于机理研究和活性中间体的合成化学领域,自休克规则提出以来,芳香性概念和芳香性体系的发展可以体现这一点。其二是“信→深→新”,这便是从信出发,到深,再到新。这里的“”是指应用。这个思路就是从应用出发,深入研究机理,最终得到新的发现。以上三个要点不管是对于研究工作,还是其它方面的工作,都是很有益的。它们不仅仅适用于科学研究,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席振峰教授与现场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回答了有关化学键选择、有关研究室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等问题。

席振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4月至2006年5月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率先提出并系统开展了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化学。2016年起再开展氮气的活化与转化研究,将实现温和条件下直接从氮气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作为其科研生涯的最终目标。

(供稿: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