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创新步伐 推进转型升级

19.07.2016  20:35

加速创新步伐 推进转型升级

——访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勇

目前及长期来看,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仍是主要问题,随着经济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和战略调整期,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仍遭遇重重困难,包括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月8日,我省推出系列政策,通过实施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等六类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倒逼钢铁过剩产能退出、促进钢铁行业提质增效。

在去产能的大形势下,钢铁企业推进创新更加刻不容缓。”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勇表示。

记者:我省钢铁企业在创新方面有哪些成效?在全国居于什么水平?

王大勇:近年来,我省钢铁企业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产品创新方面,我省钢铁企业普通质量、优质和特殊质量的三大类钢种均有生产,以非合金钢和低合金钢为主,也生产部分合金钢。我省钢铁产业生产钢种较为齐全,碳素结构钢占有相当的比重。液化石油气瓶用钢、工业链条用钢、锚链钢、冷镦钢等均有生产。

近年来,在汽车用钢、电工钢、模具钢、高速钢等产品开发、生产上,我省钢铁产业迈出了新的步伐。在钢材品种方面,河北省钢铁工业22大类钢材均有生产,板、管、带、长材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此外,船舶用钢、海洋工程用钢等方面,河北钢铁企业均有突破。以河钢集团为例,现已具备核岛级系列钢板、汽车钢板、海洋工程用钢等钢种的生产能力,国内多个重大项目如“西气东输”、鸟巢、三峡工程、绕月工程等都有河钢集团产品参与其中。

我省钢铁产业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河钢集团、新兴铸管、首钢总公司等国有企业,2009~2014年,河北省钢铁企业(不含首钢公司)获得发明专利公布678件,发明专利授权382件,实用新型专利2583件,外观设计专利16件。

从全国范围看,宝钢、安钢、武钢、首钢、山东钢铁的专利授权数量均超过河北省钢铁企业(首钢所属企业除外),宝钢、安钢、武钢、首钢发明公布数量也超过河北省钢铁企业(首钢所属企业除外)。河北钢铁集团和新兴铸管分别位于发明授权数量排行的第8位和第9位,位于发明公布数量排行的第10位和第9位。从专利反映的信息看,河北省钢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记者:我省钢铁行业研发投入情况如何?

王大勇:以2014年为例,河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超过1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6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72.74%;(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的行业大类有6个。钢铁产业R&D经费70.79亿元,在制造业31个行业中依然居首位,但投入强度排名第11位。与全国钢铁工业相比,河北省R&D投入偏低。

记者:当前在创新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王大勇: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方面,我省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缺乏,没有钢铁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整体规划,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标准制修订与发展脱节,缺乏科技创新高端人才。

由于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表现在新产品产值率低、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数量少、高新技术企业少、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少等。

记者:如何加快企业创新步伐?

王大勇:首先要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标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必须以已有的技术和技术标准为基础,没有现行的标准(技术的积累),创新也就失去了平台,失去了起点;科技创新是对原标准的突破,是新技术标准的源泉,是提高技术标准水平的前提,也是新技术标准参与更广范围内竞争的保证;新技术标准是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载体,可以加速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速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我省钢铁产业相关单位主导或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较少,与钢铁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不能适应钢铁产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加大产能优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支持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养研发人员、提升技术工人比例。目前我省钢铁产业人才大量集中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民营钢铁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2013年我省钢铁产业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66.14%,基本相当于全国钢铁行业2009年的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省钢铁产业去产能、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三是推动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加快出台吸引京津人才合作的支持政策,发挥环绕京津的地理位置优势,广泛吸引京津科技人才助力我省钢铁企业加速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