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水分”不少,居然还能“拼爹”

18.07.2014  13:13

新华社记者调查中考加分乱象,呼吁重拳整治

哈尔滨市政府新闻办16日下午召开发布会,就中考加分涉嫌造假调查结果进行通报,称共有108名考生经由各个渠道被举报作假,其中1人已查实并被取消报考省、市重点高中资格;56人在公示后主动退出。目前调查仍在继续。考生年年降,加分学生却年年增;家长钱捐得多,孩子就能加分;一个武术项目加出十余种分;声乐特长加分考生居然唱歌跑调……在择校竞争日益激烈、录取“唯分数论”尚未完全打破的当下,许多中考加分项目走向异化,亟待重拳整治。

哈尔滨56人放弃中考加分 1人确认造假

据介绍,2014年哈尔滨市共有826名考生享受加分政策,分值从2.5分到20分不等。在108名涉嫌加分造假的考生中,因华侨、军人子女等家长因素获加分的考生18人,经查有1人存在作假行为,其余未发现问题;另有90人因艺体优生个人因素获加分,哈尔滨对其中体育类加分考生17日重新考试,对艺术类加分考生提供现场比赛录像,供家长查看。

体育类加分考生重测由体育局协同教育局进行,聘请了有资质的体育专家现场裁判,并由公证处全程参与,家长和媒体可现场监督。体育复测场地选在一处冰上训练基地和两处田径场所,17日早上7点,公证处现场公布裁判员和考生的抽签结果,开始测试,最后考试结果将由公证处封存后对媒体公布。

此前,哈尔滨中考加分被曝存在造假行为。不少考生家长认为加分过多过滥,一些疑似不具备加分条件的学生享受政策性加分,千余名家长自发展开打假调查。哈尔滨随之将录取时间延后,并出台三项措施:一是对体育类比赛加分考生全部重新测试;二是对艺术类比赛加分考生提供现场录像;三是关于少数民族子女、专家子女、华侨子女等加分,教育局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分别到相关单位核实。

7月11日晚,哈尔滨市教育局还发布《哈尔滨市调整2014年中等学校招生体育、艺术类享受政策性加分考生录取政策》,宣布加分考生可在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后填志愿,其录取名额不占用重点高中招生计划。对此,工大附中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加分考生不占未加分考生录取名额,这虽是对未加分考生的保护,但仍存在不公平。“未加分考生只能在录取分数线公布前填志愿,就一次选择机会。但加分考生在分数线公布前后均有填志愿机会,有两次机会自由选择。

此外,对于教育局牵头调查,家长也产生质疑。“由教育局牵头调查,还是自己查自己,这样是否合适?希望有省级或市级的纪律检查部门介入。”学生家长彭女士说。

考生少了 “猫腻”却多了

今年中考,北京、武汉、杭州、济南、桂林等多地考生人数下降,然而,不少地方的中考加分考生人数却持续飙升。

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北京中考报考人数由10.2万下降到8.9万,加分人数却从9000余人上升至15786人,加分考生占全部考试人数近两成。无独有偶,今年武汉市中考报考人数6.24万人创“十年新低”,而升学成绩总分加20分、10分优录项目却增加5项,享受各项优录照顾人数高达3681人。

过去中考的择校压力较小,但现在高中择校竞争性越来越强,胜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加分的评判标准相对比较主观,弹性操作空间较大。这些因素是加分乱象背后最大的动因,也是为什么越发达地区乱象越多的原因。”中央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加分乱象:“拼爹”“水分”“一刀切

在考生人数下降的背景下,加分却愈演愈烈,随之暴露出的一系列加分乱象令人忧心:

拼爹”加分,“土政策”向“”看齐。梳理各省份加分政策,除多地对军人子女、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华侨归侨子女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优待外,亦有不少“地方色彩”浓厚的自选动作。如某省会城市规定,凡在该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子女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即10分)录取;还有城市规定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侨眷子女,在重点高中统招生和配额生录取时加2.5分,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统招生录取时加5分。

荒诞加分“水分”高。纷繁荒诞的加分乱象不断见诸报端: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摇身一变就成了享受加分政策的“支边军人”;“滑几步就摔一跤”的孩子,成了加分的滑冰特长生;因学校艺术节独唱一等奖而获声乐特长加分的考生,唱歌完全不在调上……中考加分的灰色操作空间,滋生了大量“猫腻”。

少数民族加分“一刀切”。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这项各省份多年来普遍存在的常规动作近年也频遭质疑。“有一次孩子回家一直吵着要把户口也变成少数民族,还追问到爷爷家和姥爷家的根源,看能不能发现少数民族的细枝末节。”北京一位家长说,孩子班级统计的少数民族学生不在少数,“平时压根看不出来,家都在北京本地,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一起放学。

乱加分有损教育公平 亟待改革选拔评价体系

公平是教育的生命线。中考对学生的考察应该根据分数和能力来配置,加分项目应该少而精,科学设置。如今很多加分被人操纵,客观上为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学杰说,诸如“拼爹”加分、巧立名目之类乱象,本质是向富贵和权力阶层倾斜,让升学从某种程度异化为“金钱标准”和“权力标准”,严重损害教育公平。

记者了解到,在中考哪些项目可以加分、加多少分等问题上,不少省区市都有自由裁量权,这为权力寻租留下了机会。在有些加分项目上,判断某个学生是否符合加分条件的标准和依据不明,完全取决于考官的主观判断,对加分项目的考核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中央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破解加分乱象根子在于不能将学生的评价权交给行政组织,要引入第三方的权威评价机制,建立多元的、客观的标准和专业的规范,“比如高中对于初中提供的加分学生要有严格的审核,一旦发现问题就下调选拔学校的信誉等级,才会形成制约。

针对目前尚不完善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储朝晖建议,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也不能“一刀切”。“对于确实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考虑其教育背景和条件差距的情况下,可以加分。但对于从小就在发达地区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分应该更加慎重。

据新华社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