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成都特派办多措并举完善和推进实务导师制

15.07.2021  18:34

近日,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实施审计实务导师制的意见》,旨在深入贯彻审计署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的部署要求,优化干部成长途径,提高青年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和审计实务能力。

一是坚持两个结合,在突出针对性上下功夫。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确定新录用进入特派办、参加工作3年以下和三级主任科员及以下的审计干部为“必修”范围,同时从实际出发,注重兼顾其他年轻干部“选修”内生主动性,鼓励35岁以下干部自愿报名加入指导对象范围。组织意图与指导对象意愿相结合,充分考虑青年干部意愿,指导对象结合自身实际和导师专业背景、能力特长、性格特点等填报意向导师,在此基础上,由办分党组结合整体情况和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合理配置师生关系。

二是打破处室界限,在突出多元化上下功夫。跨处室配置师生资源,打破单一处室、单一业务领域限制,鼓励指导对象跨领域“多专业”学习,全方位提高指导对象的审计职业能力。探索多元化指导,通过建立“三对一”的指导模式,即一名指导对象对应三名导师,包括本处室主实务导师、跨专业辅助实务导师、审计项目临时实务导师,并在审计项目安排时,注重搭配衔接。

三是培养“三种能力”,在突出提素质上下功夫。培养“能查”能力,注重打好“能查”的审计基本功,强化审计理念思路、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培养“能说”能力,从说话技巧、沟通表达、搭建平台、引领示范等方面入手,鼓励指导对象勇于表达、善于表达,从而不断提升其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培养“能写”能力,通过实务导师定期推荐必读文件和必读书目,对指导对象的理论学习、审计文书和机关公文写作规范、理论文章撰写和发表等给予指导检查,帮助指导对象提升“能写”能力。

四是动态台账管理,在突出标准化上下功夫。建立动态导师库,在副处长或四级调研员以上范围及优秀的一级主任科员范围内,为每位指导对象配备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实务导师,并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强化导师考核。建立全过程、全覆盖、个性化的指导台账,细化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充分发挥实务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业务指导、职业规划等重要作用。

五是强化考核激励,在突出实效性上下功夫。完善考核办法,加大对审计业务、理论研究、沟通能力三个考核指标的比重,同时采取个人总结、业务考核、量化打分等方式,对指导对象进行综合评定,以合理确定年度考核结果。有效运用并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对考核优秀的指导对象和实务导师,在评优评先、交流挂职、师资推荐等方面予以倾斜;取消考核不合格实务导师资格,切实提高实务导师制的实效。(周春凤 高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