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威慑力,期待与信用挂钩推动子女常回家步伐
导语: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精神赡养方面重申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并进一步明确,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家庭成员要“常去院看看”。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探望老人,老人可以提起诉讼,上海的法院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起诉,做出相关判决,要求子女回家或者到养老机构探望。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将“常回家看看”纳入个人信用是一种创新
体现法规制度的善意
在“常回家看看”被纳入法律范畴之后,对于如何保证当事人是发自内心履行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义务,让老人享受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同时,又不至于“虎头蛇尾”,能让老人切实感受到来自己女的贴心关爱,确实是一道待解的难题。现实中,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原因很多,或是真正出于工作生活脱不开身,更不排除有子女不孝的故意而为之。
尽管在法律的震慑下某些子女可能会在形式上履行判决义务,但如果缺乏某些具体的约束,子女即使履行法律判决也难避免消极敷衍。上海市出台的这项保障老年人权益《条例》,显然是对“常回家看看”判决的延伸,这意味着如果当事人拒不履行法院判决,除了接受法律相应处罚和制裁以外,还将被纳入个人征信“黑名单”。这一连带性的创新举措,对于督促和保障当事人圆满履行法律判决,给老人更好的精神慰藉显然具有非常的积极意义。
符合传统道德伦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以及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未来对家庭影响最大的一是个人征信二是养老。个人征信涉及到的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一旦个人征信缺失甚至被纳入“黑名单”,对个人生活、工作、消费、金融借贷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家庭子女较少的“国情”,既给养老带来很多困惑,给子女带来更多压力,尤其当子女因工作和职业压力不能“常回家看看”,而老人尤其是住进养老机构的“独身”父亲或母亲,更会因晚年孤独迫切希望子女能够“常回来看看”,两者之间的矛盾仅靠法律判决来维系,让双方心里恐怕都难以完全接受,毕竟血浓于水,亲情是无法用制度来承载的。
将个人征信作为“常回家看看”法律落实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让亲情与个人诚信互连,不但体现出法规制度的善意,也非常符合我们的传统道德伦理,亲情除了血缘关系形成之外,本身也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其中更蕴含着的道德诚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没有家庭道德的诚信,就不可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较高的个人征信。同样,能够孝敬父母老人,懂得感恩,崇尚传统伦理道德,社会的征信意识自然就很强烈,也必然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从保障老人权益和维护老人的儿女亲情角度来衡量,沪市出台将“常回家看看”与当事人信用“挂钩”,既是现实的需要,更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常回家看看”纳入失信平台有助制度落地
有助于提高落实率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规定,法院会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使其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则是乘高铁、坐飞机、住商务宾馆都将受到限制,可以说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2014年召开的全国法院执行信息化建设现场会透露,自人民法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就可以让20%的老赖主动履行责任。
是道德手段的约束
如果说不回家看看本质上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理应优先由道德手段来约束与促进,那么在传统的舆论压力失效的情况下,让更具有兜底性的诚信体系发挥作用,不失为“以道德手段促进道德行为”的正确考量。其实,法律与道德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法律本身就是带有强制性的道德,因而以法律途径纳入“黑名单”,可以有效弥补其道德性不足的短板。
是对黑名单制度的丰富
一个人“有法不依”是一种双重失信,一方面是对法律规定本身的违反,另一方面则是对道德要求的背离,如果再加上对判决的不执行,其性质已然相当恶劣。在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完善,而包括“地铁逃票”等行为都被纳入其间,受到制度性限制,那么比之更为严重的“不执行行为”,理应像治理老赖一样,将其纳入失信人平台受其约束。因而,纳入失信平台是对制度本身的丰富,有助于在扩大外延的同时,提升其威力。
要读懂信用倒逼之下的情感渴求
从父母的角度而言,谁也不愿意子女因为自己而影响其信用。在这个流动的社会,异地工作早已成为了一种常态。加上社会竞争和各种社会压力,子女的工作与生活也不容易。尤其是远离故乡的打工仔,回一趟家也不容易,如果一旦离开,就可能意味着丢掉工作。对此,作为父母也要理解子女的难处。作为子女,也不能因为工作忙就遗忘了父母,不说“常回家看看”,至少在节假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必须回家看看,即便真的回不了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联系沟通,只要时常牵挂父母,只要时常问候父母,父母也能体谅子女。
从政府的层面而言,也不要以为只要做到有法可依,只要用法律手段或个人信用来倒逼子女回家看望父母就万事大吉了。对于诸多的城市空巢老人,我们一面要加大社会投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贴身服务,一方面还要动员街道社区的力量,尤其是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尽可能让这些情感孤独的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说到底,我们不要纠结于看望父母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个人信用,而是要身体力行,尽可能纾解老人的情感渴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去,趁我们还未老去之前,多关心呵护一下父母,也是在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储备情感。
(据北京青年报、齐鲁网、红网、荆楚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