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窃”一词正式出现在唐代
近期,两则与剽窃有关的事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一则是,76岁的“言情剧教母”琼瑶,指责于正新剧《宫锁连城》剽窃其旧作《梅花烙》。另一则是,经典歌曲《小芳》的词曲作者以及原唱李春波斥方大同剽窃其作品《小芳》,并给版权总局写公开信,要求维权。剽窃是不光彩的,剽窃也是可恨的。其实,剽窃之风不只是当今社会才有,我国古时早就有之。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剽窃现象。到了汉代,剽窃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为有了美文,便可入仕为官。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剽窃已成风气。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曾著有《庄子注》,死后为郭象窃去。郭氏在向注的基础上,杂合自己所作的几篇《庄子》注文,凑成了一部新的《庄子注》。
“剽窃”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唐代。“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大唐新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剽窃案。唐郎中李播在蕲州做官时,有个举子李生投来自称自己所作的诗文让其点评,李播一看,竟是他当年应试的作品。经再三盘问才知道,原来这是李生在20年前从书肆花钱买来的。
到了宋代,剽窃现象依然严重。李商隐的诗在宋初很火,这就引来不少人剽窃。“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尚李义山(李商隐字义山),号‘西昆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甚至,一些名人的诗文也涉嫌抄袭,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就是抄袭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的。
明清时期剽窃之风也很盛行。明代有剽窃他人整部书稿的,如张之象编定《唐诗类苑》,书稿流落后被卓明卿得到。卓竟然割裂此书初唐、盛唐部分先行刊刻发行,并署上自己的名字。清代一些著名学者涉嫌剽窃格外引人注目,如徐乾学剽窃宋元解经之作达140多种。
由此可见,剽窃这只可耻的怪兽历史是悠久的。而此风严重地侵犯了作者的权益,无论哪朝哪代,剽窃都是不得人心的。
本文原载于《青岛日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