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刻铜”频临失传 河北衡水民间艺人收徒传技艺
徒弟在行拜师礼。 崔志平 摄
宋国柱和他的五个徒弟。 崔志平 摄
中新网衡水5月15日电 (记者 崔志平)15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刻铜”传承人宋国柱,在衡水习三内画博物馆喜收五位高徒。来自衡水市书画界的名家、衡水市委宣传部和衡水市文联的相关负责人、众多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共同见证了此次收徒仪式。
手工刻铜兴起于清末民初,多以铜质文房用品为载体,比如铜墨盒、铜镇尺等,在铜质文房用品或其他铜质器物上或刻山水、花鸟等图案;或刻草书、行书、楷书等名言诗句。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因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铜质文房用品的使用曾一度中断,与之相伴相生的手工刻铜技艺濒临失传。
宋国柱,字中洲,号老神。1958年生于河北省饶阳县,曾跟随李苦禅大师学习国画。以刻铜及象牙微雕为业,现为全国唯一一位以传统技法——手持刻刀直接刻铜的艺术家。
宋国柱早年习书绘画,从事手工刻铜技艺几十载,摸索、积累出大量刻铜技法与心德。为中国传统手工刻铜技艺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使这项一度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再次获得生机。在业界,因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刻,与传统刻铜技艺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宋氏刻铜”风格,其铜刻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当代寅生”。作品深受广大书画家,收藏家喜爱,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现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家,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继承人。
据介绍,因手工刻铜,对于从事者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要求,需要诗、书、画、刻等多个艺术层面的艺术积累,学习门槛高,学习过程漫长、艰辛,往往是爱好者多,有志从事者少。为将急需新一代传承人的手工刻铜发展、发扬下去,宋国柱在慕名而来的众多求艺者中,遴选出田先进、肖国权、白砚民、冯彦桥、曹彦辉五人为弟子,为手工刻铜技艺的传承培养新一代人才。
当日,中新网记者在收徒仪式现场看到,徒弟们向宋国柱行了拜师礼后,互相赠送了礼品。弟子们在收徒现场纷纷表示:“学艺先学做人,尊师为先,学艺为重,在师父的教诲下,踏实学艺,把刻铜艺术发扬光大。”
宋国柱在收徒仪式现场说,“刻铜艺术在民国清末的时候特别兴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书写工艺的改变,刻铜艺术就消失了,该技艺面临失传,我对该技艺本身喜欢,并试着刻,这一试就是几十年,就把这门技艺拾了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假如我一走就把这门技艺带走了,这些年也想收到称心如意的徒弟,但一直未能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选上了几个认为不错的徒弟,我很高兴,这门技艺终于找到传人了。”
宋国柱表示,能够收到五位既有天赋,又能认真、吃苦的弟子,他很欣慰,了却了多年的一桩夙愿,终于可以把自己积累多年的宝贵刻铜经验,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让手工刻铜技艺之花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永远灿烂盛开,把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