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桂林:制造留守儿童的教育新政实则是苛政
2014年北京市小学入学信息采集(简称“幼升小”)系统于5月1日开放。非京籍的家长怀揣着北京市教委要求的“五证”开始递交申请材料,然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无奈地止步于各个区县加设的门槛前。回老家上学,还是守在北京没有学上,这个决定看似容易,但选择的背后,不仅是非京籍家庭的心酸和无奈,更是无数学龄儿童被迫离开父母,沦为“留守儿童”的不幸。(6月10日人民网)
可以讲,媒体的确不是杞人忧天,苛刻的北京“幼升小”新政,极有可能狠心地将学龄儿童从他们的父母身边赶走,造就出许多眼泪汪汪的留守儿童。
每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让所有的外来工子女都能按时全部入学,可能不太现实。故而,北京市教委不得不要求外来工只有提供出齐全的“五证”后,其子女才能在北京读书。这本身已很难为外来工了,而更难为人的是各个区县又加设了门槛,高高的门槛,让某些外来工就是抬腿迈不进去。看来,给外来工设置怎样的门槛,设置多高的门槛,全由主政者拍脑袋决定了,无须问政于民,更别说问政于外来工了。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外来工子女的教育,不只是他们自己的家事,它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当前我国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状况不容乐观,这与城市的排斥不无关系。外来工是社会底层的典型代表,作为“失语的边缘人”,他们很难发出自己的呼声和呐喊。外来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受教育权利的保障程度,又恰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包容度,而中国不少城市似乎太过气量狭小。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理当成为关爱外来工的典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的一些教育新政往往缺乏人文气和人情味,让外来工很是受伤。
关爱外来工,口号固然重要,行动更重要。北京“幼升小”新政,折射出某些城市在关爱外来工方面还停留在口头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教育年华耽搁不起,心理更伤害不起。群众利益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涉及数万外来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绝不是小事。我们期盼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的保障体系,尽可能让外来工子女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的教育公平,为外来工子女上学留一尺书桌,真正让他们成为能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快乐的小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