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别让情绪将“撑伞门”带进沟里

08.05.2015  16:03

    近日,一组小学生出游为女老师打伞遮阳的照片引发争议。涉事学校校长表示,涉事女老师意识到行为不妥,已经就此作出检讨。老师接受采访时哽咽着希望,不要再评论孩子,他们还小,都只有10岁左右。“我很担心的,因为他们其实不懂的,就是很单纯的。”(5月7日《京华时报》)

    类似“撑伞门”这种新闻,最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拨动他们的神经,也最易引发情绪的宣泄。它如同一只舆论碗,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口水”。比如就有网友质疑,“学费交着,还要让你把孩子当仆人使唤着,凭什么!”但也有认为“无可厚非”的意见。

    面对滔滔舆情,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责成学校对这位老师进行批评教育,同时要求各单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醒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注意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积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涉事老师也意识到客观上造成的不良影响,作了深刻的检讨。至此,我认为这件事情已经有了可以谅解的解决。

    如果要深究一步,这未必是最优选择,充其量是平息舆论的无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忽视了事实真相,把判断建立在情绪上面。就像这件事情,我们都忽略了当事人内心的感受,只是依自己的好恶标准进行判断。这位老师在学校工作三年,一直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平时与孩子关系很亲密,相处比较随意。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请看这种极为融洽的关系,不正是我们极为期盼的吗?而这,恰恰也是学生愿意为老师打伞遮阳的动因。再说,孩子完全出于自愿,老师也未提出要求,这样的师生关系,就如同姐弟、母子那么亲密,既然如此,打伞又有什么大不了呢?再者,校方为此事向孩子家长表示歉意,而家长并无任何抱怨。这也说明家长认可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并不认为是离谱的举动。

    再反过来说,老师如果断然拒绝了孩子的好意,说不定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而舆情的反弹,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从此结束可贵的童真。在我看来,老师唯一不大妥当的地方,就是忽略了这是公共场所,忽略了外人内心的感觉。要说这件事还有什么需要反思的地方,那就是未成年孩子照片在网上的传播,并不利孩子的成长;而纯主观的评价,也伤害了他们纯真的感情,没有顾及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对叔叔阿姨心存抱怨,也对社会开始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