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全省创新驱动排头兵——我市科技创新情况综述
10.02.2015 14:22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
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开工建设,中国科学院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综合实验研究平台、环境-能源与动力综合研发平台等4个国家级平台落户,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大厂新兴产业示范区等3家省级高新区获批,华夏幸福基业硅谷高科技孵化器作为全省在国外设立的首个高科技孵化器在美国硅谷正式开园并迎来首批企业,中兴通讯北京研发中心进驻燕郊,微软游戏云平台及游戏创新中心在大厂正式启动……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科技创新驱动局面已在我市生动呈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全市上下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为目标,坚持“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手抓,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秉承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努力为科技创新搭平台,为成果转化筑载体,为科企银对接建桥梁,为人才创业造环境,为产业升级注活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市连续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荣誉称号;发明专利授权量由2010年的58件上升为2014年的154件,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17家,科技中小型企业1746家。全市科技创新环境趋于优化,技术创新主体日益活跃,创新承载平台逐步完善,知本资本对接正在形成,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协同创新 让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更突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面前,我市主动作为,立足近邻京津科技高地的独特优势,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按照“绿色、高端、率先、和谐”的发展定位,在与京津协同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机制、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机制,努力把京津科技人才优势变成廊坊新兴产业优势。同时,学习借鉴京津科技创新先进经验,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加大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仅2014年一年,市领导和市科技部门就先后30多次到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关村和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20多家单位就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走访和座谈,学习京津科技创新先进经验,了解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高端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合作需求。经过不懈努力,我市与京津的科技合作已经由“一头热”变为“两头甜”。北京市科委、中关村、清华科技园、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科学发展智库等多家单位到我市进行调研考察,了解我市科技创新情况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相互往来百余次,畅通了双方合作渠道。我市先后与中科院、中关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建筑机械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首科集团、天津泰达创投公司等20余家京津单位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廊坊市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廊坊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八条措施》、《关于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同时,积极推进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组织了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培训并主动帮助企业做好加计扣除鉴定的有关工作,每年可为企业减免所得税近2亿元,减轻了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压力,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此外,通过召开近十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在河北日报、廊坊日报、廊坊电视台以及网络、电台等宣传我市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引起全社会对创新驱动的广泛关注,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全市科技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截至目前,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和重点院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从京津引进高科技项目和成果高达500多项,百余家中关村企业在我市建立分公司、研发基地。 倍增成长 让科技创新的主体活力更强大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少了企业参与,创新驱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积极推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的主力军。为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我市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如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对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10件以上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进一步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我市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能力,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先后组织实施了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减排等一批科技专项,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相关领域技术研发项目,此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支持,每年获得省级以上研发项目资金1亿多元,培育出了新奥科技、固安信通、华元机电等一批技术骨干企业,为全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后劲的新鲜血液,我市在积极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全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采取孵化器培育、科技人员创办、传统产业改造、科技招商引进等多种方式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三个成长阶段实施分类指导,抓大扶小,通过资金支持、政策保障、专业辅导、平台搭建多种模式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结构做优。为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组织了3次全市创新型企业创新方法培训班,邀请以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檀润华教授为首的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团队,对我市200多家企业的300多名研发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有50人成功获得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5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创新方法应用得到了有效解决并申请了专利。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两大工程”的实施,企业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创新实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发展到266家,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39.3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市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46家,位居全省第三,其中纳入省级数据库进行管理、培育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34家,总资产达到4546亿元,年销售收入901亿元,安排就业14.1万人,拥有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2900多件。 壮大园区 让科技创新的承载平台更广阔 家有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为广泛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利用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及科技要素外溢的有利时机,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来抓,积极寻求与京津科技合作的结合点、共振点和共赢点,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孵化转化,推进京津廊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科技园区是承接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提升科技园区承载能力,我市实施了科技园区壮大工程,按照“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要求,引导我市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完善承载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强化产学研合作,努力提升园区科技含量,使其成为区域技术、人才、项目、金融等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在做强科技园区这一主要项目承载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做优技术研发和孵化平台,出台了《廊坊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廊坊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设立了市级专项资金,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机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引导其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拓展服务功能。同时,密切联系京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发展院、校、地、企合作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由省、市、县三级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在一系列扶持政策、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栖息地的科技园区(基地)、孵化器和技术研发机构在我市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市省级以上高新区总数达到5家,居全省第一位;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9家,孵化场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300家,年实现产值3.8亿元;市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达到了104家,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38家。 巢已筑好,金凤必来。随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的蓬勃发展,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和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落户我市,并已初步筛选出30多项准备入驻的高科技项目;中科院的7家科研院所、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花落科技谷;华夏幸福基业美国硅谷高科技孵化器引入了首批企业;肽谷生物医药孵化港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共建的动物实验中心1期已完工,与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等7家著名研究所、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全省第二家国际联合孵化器;固安航天产业园已经引入航天科技集团项目20多项;富士康、华为、京东方、中兴通讯、中建机械、普洛斯、美国JM高科技管材、微软游戏创新中心、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奇虎360、百度游戏园、润泽信息港、联通华北基地等一批龙头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建设或投产达效。 金融合作 让科技创新的资本血脉更畅通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二者互为支撑,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个引擎。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科技金融模式,放大科技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加大科技金融工作力度,科技金融合作迈出了新步伐。 为壮大科技金融合作主体,构建全覆盖的科技金融产业链,我市积极与银行、优秀创业投资公司以及知名券商广泛联系接触,畅通沟通渠道,研究探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具体措施,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先后与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座谈,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与河北银行廊坊分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联络机构,建立起定期信息交换制度,协调推进科技金融工作。积极引进域外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等投资主体,与河北科技风险投资集团、天津海达等创业投资公司对接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天津泰达、上海正仝、北京北极光、宜信财富、中关村创投、河北科润杰等创业投资公司等一批域内外创投公司在我市已经成功投资,我市企业获得了8000万元的融资。 在丰富科技金融合作主体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放大科技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模式。我市成立了廊坊市高科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运营高科技风险专项资金,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走访考察近百家企业,达成投融资意向企业共计39家,累计完成15个投资项目,涉及投资总额累计达到4420万元,撬动吸引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投放2.5亿元,放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近6倍,投资的企业实现新增利润5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个,新增各类专利25项。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的实际,市科技局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通过召开科银企对接会等方式,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将一些科技型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向银行和专利价值评估机构推介,进行专利质押贷款,实现“知本”与“资本”的有效结合,促进金融与科技企业共生发展,先后有新奥科技、蓝洁士、兴安钢结构等多家企业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专利权质押贷款金额1亿多元,帮助中小企业破解了融资难的困境。此外,积极探索科技园区融资新模式,已与廊坊高新区、文安工业园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企业量身设计“园区集合贷”模式,利用园区管委会的资产规模与资信优势,整合园区和银行各项优惠政策,实现中小企业集中授信,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抵押资产不足难以融资的问题;与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签署投融资战略合作协议,以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入驻企业投融资项目为切入点,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租赁等形式为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推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 招才引智 让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更强劲 “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人才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市始终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来抓,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往来,用项目吸引人才,造环境挽留人才,全社会人才意识不断增强,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也进一步得到优化,各类人才施展拳脚的舞台不断拓展,在引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 为吸引有志之士到廊坊建功立业,我市坚持用政策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全市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着力在打造软、硬环境上下功夫,带队组织开展高端人才引进活动,带头做好高端人才凝聚工作,在全市营造出了“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廊创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密切与中央部委联系、加强人才交流的意见》、《廊坊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实施了“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加快布局全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对高层次创业型人才,市财政一次性给予启动资金100万元,科技项目经费100万元,从事科技项目产业化的,政府创业投资资金按有关规定优先给予股权投资;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本市企业合作进行科研成果开发转化的,优先从市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合作企业应根据经营规模给予最少50万元的资助;对在廊坊科技创新中做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才,授予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市财政给予30万元奖金;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市财政给予10~20万元奖励。 此外,高层次人才在注册登记、投资准入、税费征收、土地使用、金融支持、项目贴息、信息服务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优先保障。 通过定政策、造环境、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我市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技术尖兵在廊坊大地涌现,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3年,全市人才总量4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3万人。我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5人,占全省总数的50%,入选省百人计划5人,省巨人计划1人,省管优秀专家9人。我市“泛能网技术创新团队”和“先进煤气化技术创新团队”被科技部评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4年,新奥集团引进的甘中学博士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精英人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廊坊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不仅为我市带来一个海外研发团队,而且为新奥集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端人才,同时带领团队建立了我省第一家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开发了煤基清洁能源生产、泛能网等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为我国煤基能源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基地之一。同时,我市已建立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廊坊市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10家院士工作站,涉及领域及产业涵盖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材料、现代农业、医疗卫生等,入站院士37人,实施院士合作项目40项,合作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6个,与我市进行科研合作的徐更光、孙家栋、汪懋华三位院士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
10.02.2015 14:22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