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蓝皮书:国内的众创空间大约有140家
中国网12月14日讯 12月1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本书主编、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对本书做了点评。
蓝皮书指出,目前,国内的众创空间大约有140家(近3个月来,涌现数百家),整体处于发展初期。考察其中的典型众创空间后,我们从空间规模、空间功能、运营模式等方面来比较其异同。
从规模来看,IC咖啡是目前较大的一家众创空间,在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甚至美国、新加坡等海外地区都有空间分布。覆盖范围较广,这与其发起人身份有很大关系,发起人基本是各行业内职位较高,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本身掌握诸多行业资源及人脉资源。这些优势使他们很快能以IC咖啡为中心,向外辐射信息,并且迅速吸引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参与者加入其中,所以空间规模扩展速度非常快。以首站上海为例,发起人包括陈大同(前展讯创始合伙人)、谢志峰(前中芯国际资深副总裁)、洪天峰(前华为资深副董事长)、孔华威(Italk沙龙创始人)、周立功(周立功单片机创始人)、丁明峰(前中兴通讯CTO,中兴合创董事长)、赵晓光(连续数年排在第一位的顶级电子产业分析师)、易欢欢(顶级IT产业分析师,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发起人)等。可见,IC咖啡各发起人都是高科技产业内的知名人士,他们通过利用地位和资源优势,很快便吸引到113位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而北京创客空间规模仅次于IC咖啡,空间会员超过300人,影响范围超过10万人。相对来讲,上海新车间和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目前规模较小。洋葱胶囊立足于艺术院校,考虑到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创新能力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虽然现在它的规模并不大,但扩张速度不可小觑。
从成立动因来看,上海新车间、柴火创客空间、北京创客空间、洋葱胶囊这一类别的众创空间基于共同的创造兴趣,期望通过知识交流、技术分享,将创客的创意变为现实。而IC咖啡更关注通过资源的累积、人脉的交流,实现创新产品的投资和对创业者的扶持,更注重创新创意的商业化。
从创客组成来看,上海新车间、柴火创客空间、北京创客空间的参与者更多是在社会上有正式工作、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实践的人,洋葱胶囊的创客集中于大学生群体,而IC咖啡的发起者基本是媒体、科技、金融、大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一定的投资眼光和专业素养。
从空间功能来看,上海新车间、柴火创客空间和北京创客空间关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发明创造,洋葱胶囊则致力于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而IC咖啡全面提供科技推广、管理咨询、创业孵化、融投资咨询及高科技创投等服务。
从运营模式来看,上海新车间、柴火创客空间、北京创客空间都采用会员制的形式,利用会员定期缴纳的会费购置原材料、维护设备。洋葱胶囊初期更多利用学校和其他车间的支持。各类众创空间会定期举办交流会、产品展示等活动,创客们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创造,共同制造。同时,每周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对外开放,以吸引更多“有志者”加入。而IC咖啡的赢利模式相对复杂,它不仅有咖啡店散客带来的餐饮收入,而且利用场地收取项目推广和讲座沙龙的宣传费,因此它的赢利来源比较丰富,资本自然相对雄厚,进一步规模扩张速度极快,影响范围较大。
从众创空间的概念中不难发现,创客们基于兴趣、低成本利基、自我价值实现等动机会聚到一个平台,完成知识共享、实现共同创造。众创空间基本是由创客和实体设备构成,但是基于不同的成立动机、创客组成和发展定位,不同的空间功能有所不同
从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看到,国内早期的众创空间虽然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已具备一定鲜明的特点。
主题性。通过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不同的众创空间所关注的主题有所不同,创客们根据个人兴趣、发起人根据创设意愿,赋予空间不同的主题。例如洋葱胶囊空间关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可能性,聚集的创客也大多是艺术院校的同学,也就形成了其艺术性的主题特色;而IC咖啡则将实体咖啡业务与IC科技融合,商业化气息更足。
个性化。众创空间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均来自社会不同的职业群体,大家根据兴趣的一致性组合到一起,将头脑中的创意变为现实。众创空间从设计到运行,都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他们有足够多自由和新奇的创意,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空间。比如上海新车间完全交由志愿者轮流管理;而IC咖啡有自己的咖啡店,为创客和发起人提供交流、学习的地点。
开源性。在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的大环境下,众创空间引起了诸多媒体的关注,通过一些报道中对创客的采访,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创客都抱有一种心态——坚持开源。他们并不吝惜传授经验、分享成果,将创意与智慧展现在大众面前。上海新车间的创客Rokects提到,开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所谓专利阻碍了创新的脚步。因此众创空间呈现开源性的特性,这个特点对于创新极为重要,首先使得创客之间的交流更为便利,碰撞出火花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开源性从根本意义上体现了创客时代的到来,创新与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双手,书写创意,进行创作。
全民性。上海新车间不仅有年龄仅14岁的创客,还有来自英国、美国等的资深创客;杭州西湖创客聚集了一些退休的制作爱好者;在深圳DIY创客空间见到不少女性创客。创新领域涉及IT、生物医疗、航天和非营利性领域。可见,创新生态正在向多元化、全民化发展。沃尔特 艾萨克森在其著作《乔布斯传》中谈道“个人力量的领域正在蓬勃发展,这样的力量可让个人实现自己的教育、找到自己的灵感、塑造自己的环境,与任何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众创空间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挑战,国内众创空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受人才资源所限。在众创空间,一方面资深创客属于稀缺资源,而资深创客是空间持续发展的支柱;另一方面,运营管理人才缺乏是目前国内众创空间普遍面临的人才难题,大多创客都是纯技术玩家,不懂或不擅长运营管理,难以把控众创空间的运营与发展。其次是众创空间的场地设备有困难,场地大多是市场化租赁,成本偏高,对规模小的创客空间来说增加了运营压力;设备费用更难以承担,只能接受捐赠的方式,因此大多空间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再次,众创空间的主体比较单一,多主体互动模式未能有效建立。创融互动、创媒互动、创研互动、创政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发展存在“瓶颈”。最后,缺乏有效的运营组织模式。为了生存,每个空间都结合自身地域特点摸索着开展活动,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运营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