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种子茁壮生长
——创新驱动样本·探访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本报记者 李彦水
5月29日清晨时分,藁城区贯庄村蔬菜批发市场。满载蔬菜的货车、三轮进进出出,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的菜都是从这儿转运到石家庄的佳农蔬菜批发市场和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不愁买家。”新型职业农民薛军永像个小老板,说起销路掷地有声。
“以前是自个儿买籽育苗,费事又费劲。”薛军永现在种着100多亩黄瓜和西红柿,所用幼苗全部来自于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苗种抗病力强、品质好,一亩地能挣1万多元钱。
薛军永所说的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藁城区系井村南,是科技部批准的我市首个国字号农业科技园区。
千万株幼苗供给新型职业农民
走进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智能育苗温室,一排整齐的育苗床赫然在目,青青的小苗密密地排列在一起,几个农民正低头拔除苗床里的杂草,棚架上吊着的小牌子告诉人们,这是茄子种苗。
“这是20万棵幼苗。”园区负责人马书昌说,园区已建和在建的育苗温室有30个,共1万平方米,主要培育番茄、黄瓜、甜椒和茄子,年育苗能力2000万株,能满足1万亩设施优质蔬菜种苗供应。最近,园区又承担了市科技支撑计划“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年育苗量将达1.5亿株,能满足5万亩蔬菜种苗供应,农民可增收5000万元。
目前,围绕蔬菜和优质麦产业,这个园区已经形成品种研发、种苗繁育、种植示范、品牌培育、产品销售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三链耦合,为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市自2013年启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旨在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带动我市农业农村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为传统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和示范。
如今,这个园区已经具有技术创新转化示范、科技型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精品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等功能,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农业生产力制高点。
“园区规划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市科技局局长王雁南说,核心区以世纪大道为主轴,面积4.65万亩,分布一核五区,五区就是创新创业服务区、粮食加工物流区、全国最大优质麦良繁基地、智慧设施蔬菜展示区、环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展示区;示范区以石家庄全市为主体,关联相邻的衡水、保定、邢台、邯郸等相关产业区;辐射区包括京、津、冀、晋、鲁、豫等华北地区。
“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园区,是连续6年来中央1号文件明确的重要任务,”王雁南说,“这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必然途径,还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市已经具备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四两拨千斤”式的技术支撑
步入环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展示区,暖暖的阳光下,一排排温室大棚棚顶的光伏发电板很是显眼。
“我们利用400多个大棚棚顶安装光伏设施。棚顶发电、棚下种菜、棚后种蘑,经济、科技、生态三大效益全搞定。”建设单位董事长郭永清对这种现代农业园区新模式信心十足。
这里是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之一,主要规划建设都市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冷链物流、农业总部基地、生态休闲养生、文化创意产业。
“装机总量18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建设,估计7月份就能发电,”郭永清说,“这比传统农业光能转化率提高15倍以上,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绿色能源2000多万度。”
园区广场上,一排浅灰色的冷藏柜引起记者注意。原来,这是园区在建的农产品智能生产和配送的一个环节。这些冷藏柜都将安装到签约社区,园区每天会定时将新鲜蔬菜放入,居民打开取走蔬菜后,园区能立即获知。如果居民忘记取菜,园区会及时通知以确保蔬菜新鲜。
实际上,这只是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水平的一个缩影。
目前,园区核心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有8个规模化生产基地和16个千亩蔬菜标准园,形成了以银河出口腌渍菜、神喻王脱水蔬菜、家家缘配送为龙头的现代化加工配送产业链。
而在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负责人马书昌看来,科技支持属于典型的“四两拨千斤”。
“今年我们引进了134个蔬菜品种,农民已经开始试种。”在马书昌眼里,从外部引进先进技术是条捷径。一直以来,园区与中国农科院、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瑞士先正达等国内国际机构都有密切合作,目的是通过引进、创新、集成与示范辐射,把园区建成国内一流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高效发展的样板。
与科技公司进行联合技术研发,则被视为又一种成功模式。
走进园区的一个温室大棚,油绿的叶子、暖暖的光照,挂在藤蔓上的小黄瓜长满毛刺,青翠欲滴;一个智能温室物联网控制箱挂在墙头,随时监测大棚内的一切;几根半米高的细管、两个圆柱形观测器、一个小风箱就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温室气象站。
同行的技术人员说,园区的大棚已全部实现智能控制,摁一下手机、点一下鼠标,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视频图像都一目了然。
原来,这是园区与廊坊华夏神农联合研发的温室物联网技术。在科技部门支持下,已经开始申报国家星火计划。
“这就是当下流行的互联网+农业,我们的成果早已落地。”马书昌自豪于园区已经走在时代前头。现在,园区大多数驻园企业和职业农民都已用上这种技术。
“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园区培养了一支业务能力强、具有强烈科技创新意识的技术队伍。”市科技局有关人士说,科技部门先后向园区核心区选派法人科技特派员3家、个人农业科技特派员26名,特派员共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12家,年培训农民1.2万余人次,培训科技致富能手、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上千人,园区核心区先后被认定为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
为推动科技园区创品牌、增优势,科技部门还不断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国家星火计划等均向园区倾斜,吸引了技术、人才、资本、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而且,园区已经成为农业企业的孵化基地,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带着创新科技成果落户园区,目前驻园区企业已达17家,总投资超21亿元,谱写出了“筑好巢、引来凤”的科技创新驱动大篇章。
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创新和示范的重要基地。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我市培育了一大批有特色、成规模、效益高的园区,目前全市已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12个市级园区,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省前列。
扶植农业科技园区做大做强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可有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王雁南说。
为此,我市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为农业科技园区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指导,同时加大了对园区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园区建设投入新机制正在形成。
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园区认定和扶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力争达到20家,每个县都要建成一个省级园区。未来三年,我市将汇聚省会各类科技资源,将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全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并为我国创新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探索新的可行模式。
园区职业农民闫增利搞的都市休闲农业,就是这种园区探索的现代农业新模式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当记者走进观光室时,闫增利正忙着指导两位农民一起整饬土地。观光室内,自动卷帘、棚室耕作机械、防虫网、防雾滴膜、调控系统一应俱全。
“我们早已实行双微销售。”虽为农民,但闫增利对微博和微信很精通。他的设施蔬菜项目,已经成熟应用了智慧管理系统,所有产品网上销售。下一步他还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让这个集采摘、旅游、科教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充满科技含量。
在科技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园区将会继续成长、成型、成熟。
编辑: 张小波